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奔牛镇依河而建,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现在,城垣变迁与运河的形成及演变息息相关。
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了自苏州望亭经常州、抵奔牛、由孟河出长江的江南运河,长170公里;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又开凿了扬州至淮阴的邗沟(现称里运河),长175公里;汉时运河担负起了南北交通的运输任务,但在西汉末年,大运河孟河段已基本淤塞,东汉光武帝刘秀开浚河渎;隋代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首都大兴,向南到余杭,全长2500公里;唐代运河开始用于漕运,奔牛成为名噪江南水乡的商埠,大业六年(610年)大运河南北贯通,奔牛闸随之作用凸显;五代到宋期间,多次修孟渎,由孟河引江水补给运河水量,宋时奔牛建坊;元朝大运河由大都(北京)直下杭州南延至宁波,不再绕道洛阳,全长1794公里,奠定了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及其规律;明朝大力发展漕运,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洪武三年(1370年),奔牛上闸改为奔牛坝,1452年,废奔牛坝复闸,1495年,建下闸,名天禧,原上闸名天井;明末清初奔牛经济走向鼎盛,康熙南巡图所载,奔牛镇运河两岸商铺林立,运河中舟楫往来,城外运河两岸阡陌交通、农田密布;鸦片战争后,大运河漕运开始衰败,战事动乱使运河疏于修护而日趋变窄、航道拥塞,加之铁路、公路等新兴交通工手段和方式的冲击,导致其航运功能逐渐衰退,奔牛也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奔牛单独建镇,对大运河和老孟河进行了多次疏浚与整治,增强了运河的航运能力,有利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2014年“大运河”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