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是个有着2100余年(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古镇,地处古运河畔,昔系名噪江南的水陆要津和商埠,今为拥有常州地区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的物流重镇,且教育事业发达,享有盛誉。自春秋以来,奔牛依托运河和孟渎,演绎了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奔牛古闸、万缘古桥等运河文化史实,积储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在常州地区乃至江浙范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奔牛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商贸繁荣的“邑西巨镇”美誉,彰显了重要地位。
(一)奔牛古镇运河情怀与生俱来
大运河是奔牛的母亲河,奔牛因河而生,依河而兴。自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江南运河,经奔牛折北拓浚孟渎而出长江,形成江南运河通江第一河口,到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南北运河贯通,奔牛置堰设闸,集镇开埠,由此开启了在大运河涵养下的奔牛集镇发展之路。如今,大运河流经奔牛镇区段全长仍有11.6公里,其中集镇核心区段2.8公里,可谓运河奔牛情深难分。
(二)奔牛古闸历史功勋熠熠生辉
奔牛闸建成于齐梁之前,当初因其具有调节运河水位利于漕运之功能,为国计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故至唐宋时已很出名。南宋诗人陆游曾写有《重修奔牛闸记》,赞叹“此闸尤为国用所仰”。由于奔牛闸的设置,带来了上下游船只等待过闸和客商停留食宿之商机,助推了商埠的生成和发展,故该闸被里人奉若开埠神明而受到敬仰。而今,沧海桑田,奔牛闸虽不复存在,然其历史功勋依然光辉闪耀,激励着奔牛民众在引以为豪的同时,怀揣感恩,奋发图强,再铸辉煌。
(三)奔牛古迹亮点闪烁异彩纷呈
据志书记载,奔牛历史文化古迹有:“五渎八景”和古墩、古台、古树、古刹、古桥等。其中,位于江南运河第一河口遗址处的万缘桥是现今奔牛保存最完好、历史价值最高的的一座古桥,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该桥始建于宋代,是常州桥文化的代表作,曾受到全国政协文史考察组点赞和青睐。此外,业已重建的位于镇西运河南岸的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能仁禅寺气势恢宏,不失为大运河沿线宗教文化的遗存亮点。
(四)奔牛古今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明清时期,奔牛腾蛟起凤,曾涌现出19位才华超群、志向高远的进士举人。江南佳丽陈园园乃金牛里人,“冲冠一怒为红颜”影响了中华一代历史。在近现代以至当代,更是人才辈出:有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首任校长何嗣焜,江南名医张聿青,著名实业家刘国钧,一代“杠王”吴玉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中央保健局专家邵永孚,中天钢铁集团总裁董才平等社会各界翘楚,从古镇出发,蜚声海内外。
(五)奔牛老街民国建筑富有特色
奔牛老街古来市井繁华,名声传扬江南水乡。面世于17世纪末的清代宫廷画卷《康熙南巡图·常州府与奔牛镇》,充分展示了奔牛镇在康熙年间享誉为“邑西巨镇”的繁荣景象。在近现代,奔牛集镇曾先后两次毁于战乱而被民众予以重建复兴。现今遗存的老街房屋均为1938年后建起的店铺和民居,建筑形态和肌理尚在,富有民国建筑特色,具有保存和复兴价值。
(六)奔牛区位交通便捷优势明显
奔牛自古以来是水路要冲和商埠重镇。在近代,系常州西部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商贾云集,市声若潮,于江浙一带和运河沿线颇负盛名。当代,更是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北濒长江,民航常州奔牛机场、沪宁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京沪铁路、312国道、239省道和大运河穿境而过,江苏省内河规模较大的(铁、公、水三栖)港口——奔牛港坐落境内,商储物流兴旺,是常州地区不可多得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重镇。
(七)奔牛教育品牌靓丽享有美誉
奔牛教育起源较早,清末民初即有书院、小学堂,民国前期始办初级中学,至今教育事业层次门类较全,幼教、小教、中教的知名度甚高,在常州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各类品牌名校现全部集中于奔牛运河南镇区,形成颇有特色的教育园区,资源共享,品牌叠加,成果显著,名片靓丽,享誉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