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队伍中,总有一群普通的人民教师在默默奉献,他们用平凡的付出,为学生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林慧菊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工作者。她1989年毕业,已在三尺讲台前默默耕耘了近二十年。虽然脸上已写上了岁月的沧桑,可她把最美的微笑留给了孩子们,她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虽然班主任工作繁琐烦人,但她把自己的辛苦抛在脑后,将饱满的热情呈现在我们面前。林慧菊老师身上洋溢着的火热情怀与绵绵爱心让人敬佩,我们老师看到她,总爱高声地称呼她一声“林大姐”。
任教十多年来,林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情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把爱悄悄撒进孩子的心里,让他们感受阳光般的温暖。
疼爱,捧给“星星的孩子”
开学那天学生小涛来报到,当林老师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时,他却红着小脸,躲到他妈妈身后去了。原来孩子因在五岁那年生病,用药引起后天耳聋,从此,自卑与孤独就跟上了孩子。他妈妈含着泪说,为了让孩子不受歧视,健康成长,他们放弃了再生第二胎的机会,一直在为孩子恢复听力而四处求医。林老师被孩子父母那种亲子之爱所感动,她决定用老师的疼爱温暖孩子冰冷的心。
林老师安排他坐在第一张位位置,交流时尽量面对着他,上课时提高了音量,一个星期下来嗓子也哑了,可为了小涛,她坚持着。在林老师的引导、教育下,全班同学没有人歧视小涛了,林老师经常鼓励他多发言,多与同学交谈、游戏,逐渐小涛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小涛的进步,林老师把它写在了日记本上,让他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树立自信。每天回家的功课和次日的活动,林老师也写在日记本上。日记本,这份特殊的“家校联系卡”,每学期总要写满满的几本。
现在,小涛的脸上已没有那孤独无助的神情了。正是老师和同学们一份份融融的爱,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小涛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花十倍的努力,勇敢地面对,让老师和家长对他充满希望。
慈爱,献给困难的孩子
二年级学生小玲,从小患血友病,浑身(尤其是双腿)只要轻微碰撞,就会肿胀,无法走路。在学校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林老师的肩上。课间,林老师背起孩子上厕所,一次又一次;中午,林老师先把热腾腾的饭菜给小玲送去,待孩子吃完后,自己的饭菜都凉了。上音乐课,林老师总是主动把孩子背到音乐教室,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音乐的熏陶,下课了,再把孩子背回教室。有一次,趴在背上的小玲忍不住叫了一声“妈妈”,林老师的眼睛顿时就湿润了。整整三年,林老师默默地承受,孩子那天真的笑脸,那甜甜的一声声“妈妈”,让林老师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心底的温馨。
“厚爱”,送给特殊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工作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令老师烦恼的孩子。林老师深信只要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一年级时的小楷,因为自己心理紧张,想家了就情不自禁哭起来,不愿排队做操,还说同学都欺负他。事后,林老师耐心地引导他,和他聊聊家常,讲讲故事,真心地与他交朋友。课间,请同学带着他一起游戏,一起活动,他的紧张心理终于渐渐消除了。可是小楷为了引起大家注意,在课堂上大声重复老师的话,或常常自言自语,搅得其他同学无法正常听课。林老师了解到他的心理后,在课堂上特别关注他,鼓励他,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用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几天下来,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他扰乱课堂的声音了。但特殊的孩子身上,总不停地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有一次,他把教室后面的书橱、书柜用水粉颜料画得“五彩缤纷”。问原因时,他说:“我想让我们的教室更美呀!”看着他天真无邪的笑脸,林老师克制住内心的冲动,告诉他要让教室美丽、漂亮,应该用画纸把心中的美景画下来,然后美化教室。林老师为了让小楷用这些画亲手布置教室,就在班内组织了一次画画比赛。现在,小楷已不再是问题学生了,他的父母非常感谢林老师。
对事业,林慧菊老师执着追求。对教学,她非常严谨。她总能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她总是仔细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认真设计每个教学情景,静心思量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她勇挑重担,主动要求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聆听名家讲座,并积极参与研讨。她个人承担的常州市青年教师招标课题:《构建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常州市教研室组织鉴定,成功结题。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林慧菊老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有沉甸甸的收获。她先后被评为武进区优秀班主任、常州市优秀班主任、武进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个人、 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还多次获武进区人民政府嘉奖、连年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近年来,有5篇论文在全国德育论文中获奖,1篇论文在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4篇教学论文获区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武进日报》、《课程与教学》、《教育科研论坛》。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那就是师爱。
总有一种希冀让我们永攀高峰,那就是师爱。
她为乡村孩子的心灵注入了知识的阳光,用心血铺设着学生成长的大道,用实际行动履行了教师的职责,用对学生的一片丹心赢得师生和家长的爱戴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