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霞老师是奔牛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95年毕业于常州师范,本科,小学高级教师。她年轻、温和,总给人一种亲切感。聂老师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刻苦钻研,因材施教,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奉献一片爱心。她深深知道,爱是小学教育的主线条,爱学生是教师职业之本。由于离家较远,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十几年来,她以校为家,常常住在学校。
对学生,聂霞老师倾心相爱。自工作以来,聂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多年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既有失败的体验,也有成功的喜悦。她觉得,如果把教育工作比作一首歌,那么“师爱”就是它动人的主旋律;如果把教学工作比作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那么“师爱”便是画中出彩的“点睛之笔”。“师爱”是一种理智、高尚的情感,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因素,同时它更是一名教师“师德”的核心,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然而,“师爱”的表现形式却随着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认识水平而千姿百态。聂霞老师总能理论联系实际,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师爱”,即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
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
“严爱”就是严格要求,“博爱”要广泛关注。如今许多学生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聂霞老师深深懂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用爱来感化学生,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孤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生周丛,学习成绩优秀,每次测试,语文、数学从未低于95分。2004年,妈妈查出得了鼻癌,手术后,左半边脸严重扭曲,声带受损,讲话都听不清楚。也许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学校见聂老师一面或打个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次,周丛妈妈的脸被一个刚转来的胆小的女生无意间看到了,吓得当场叫了起来,从此再没来过学校。聂老师在电话里问起,她哽咽着说:“儿子不让去……”为了这事,聂老师多次找周丛谈心,孩子终于认识到了错误,向妈妈道歉。可是,不幸的事紧接着发生了,周丛的母亲癌细胞扩散,短短几周去世了。在那段灰暗的日子,周丛成绩直线下降,整天沉默寡言。聂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开导他,组织同学们陪伴他,一起逗他开心。还在教室里为他过生日,给他买蛋糕,送礼物。在聂老师和同学的真诚关心和帮助下,周丛终于走出阴霾,重新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让聂霞老师了解到,后进生、特殊生主要指一些身体不健全,家庭破损的学生,他们往往经历过一段坎坷的生活历程,心灵遭受过程度不等的创伤,或者没有同龄人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天伦亲情。他们比一般学生对生活、对同伴更敏感,性格更消沉,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学生庄云,小时侯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从此,每天只能从肚脐眼里大便。爸爸妈妈拼命打工挣钱,南京、上海、北京等四处求医,然而还是无济于事。想到庄云父母明显苍老于同龄人的脸庞,聂霞老师不怕脏不怕累,主动帮助庄云换洗贴在肚脐眼上的两块纱布,每天中午换洗一次,孩子拉肚子的时候,一天需要换洗几次。整整三年,聂老师悄悄地、默默地付出着,让庄云干干净净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同学谁也不知道她是个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庄云更不会因为身上有异味而受到歧视。去年教师节,孩子的妈妈特地赶到学校,送给聂老师一双黄色的普通塑料拖鞋,说:“家里的钱基本上都拿出来给孩子看病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您为了云云不知多走了多少路,这双鞋不值钱,代表我的一点心意,请您一定收下!”聂老师含泪双手接过鞋子,之后给庄云买了许多文具。
学生程子,妈妈在生他时不幸因难产去世,可怜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永远失去了母爱。爸爸第二年就结婚,不久又生了一个儿子。腿脚不便的外婆像妈妈一样将他抚养长大,程子懂事、早熟。由于家庭矛盾,8岁时奶奶把程子领回家,并且不允许外婆家任何人见程子的面,程子常常和外婆隔着奶奶家的铁门想看泪眼。后来,年迈的外公、外婆就每星期乘一两个小时的汽车偷偷到学校来看他一次,每次相见,老人、孩子泪眼婆娑。这犹如第二次失去母亲的痛苦,让程子精神恍惚。有一次上课学习《沉香救母》,当大家读到“沉香一头扑进妈妈的怀抱”时,程子突然失声痛哭。在这种情况下,程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可想而知。聂霞老师不厌其烦,以孩子为重心,找家长谈话,不断在精神上鼓励、安慰程子,在学习上帮助他,生活上照顾他。有一个暑假,他们家矛盾激化时,程子几乎天天呆在聂老师家,那儿成了孩子避风的港口。
这些感人的小故事,在聂霞老师的脑子里有着一大箩筐。她对待每个学生都如同自己的女儿一般,每次看到学生不舒服了,便主动关心,晚上还不忘打个电话问问病情;有学生回家晚了,给他们准备一些小点心,生怕他们饿着;学生有心事了,聂老师便与他们促膝谈心,听听他们的心声,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一次次的聆听,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真心的爱护,更让他们喜欢上了聂老师。
二
对事业,聂霞老师执着追求。大家都知道,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同样,教学工作也是一名教师的立身之本。聂霞老师总能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烂熟于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她总是仔细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借鉴各种资料上的观点;她经常认真设计每个教学情景,静心思量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要写的每一个字,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可能产生的每一个想法,把教案改了又改;她坐进老教师的课堂,学习揣摩讲授的艺术;她勇挑重担,三年来,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她主动要求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聆听名家的讲座,并积极参与研讨。
几度春秋过,几番桃李香。工作以来,聂霞老师先后被评为“武进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个人”、“手拉手中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优秀辅导员”、“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还连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近年来,有5篇论文在全国德育论文中获奖,1篇论文在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中获奖,4篇教学论文获区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武进日报》、《教师进修》、《服务导报》、《南京晨报》。此外,她还参与了省《趣味识字》教材、“小学语文电子教材”的编写。
三
对生活,聂霞老师有付出更有收获。教师也是人,有自己的悲欢,自己的生活。只是自从为人师,学生已越来越多地成为聂霞老师生活的重心。由于长期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不够,聂老师年仅六岁的女儿嗓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哑了,四处求医,都没有什么效果。听到别的孩子张嘴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看到自己如花的女儿发出的声音却像鸭子一样难听,聂老师常难过不已。这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心中永远的痛。幸好,丈夫、女儿都很支持聂老师的工作,偶尔有怨言,总能很快想通。每天看到班里孩子几十张灿烂的笑脸,聂老师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毕业后所教的第一届学生方静,父母都是残疾人,平日里省吃俭用供女儿上学,生活很艰苦。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不幸发生了火灾,烧掉了很多东西。聂霞老师知道后,带领几个学生去方静家帮忙打扫、整理;组织学生捐款、捐学习用品;为方静积极争取“助学金”。如今,方静大学就快毕业了,她把聂老师当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常写信或通过电脑与聂老师交流、谈心。每逢节日,更会寄来亲手绘制的贺卡,把祝福带给老师。每一年的“教师节”,当聂老师手捧鲜花走在回家的路上,耳边听见陌生人羡慕地说:“这是一位老师!”心中会无比自豪,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聂霞老师爱学生,用她的心,用她的行为。她常说:“一位老师只爱一个学生不难,难的是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用一生去爱自己的学生。平凡的爱也好,伟大的爱也罢,其实就流淌在每个日子里。我们要热爱生命,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