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研究
(课题设计初稿)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一、研究背景 :
课堂,是儿童直接或间接学习知识技能、体验丰富人生,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地方。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生态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成长的育人行为,课堂里充满生命的本色——绿色,洒满让学生人格、情感、智慧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因此,走进新课程要从课堂开始,构建一个能使学生在生态、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学习、成长的绿色课堂。
传统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课堂,它运用的方法是控制,追求的结果是知识与技能。而绿色课堂追求的是联系、发展、和谐与共生,在方法上重视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与学生的投入,就是说彼此将生命融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环境一起形成生态平衡关系,与学生共同成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的省教研课题《学习过程的人本化研究》成功结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在人本化的学习环境中,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落实,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空间得到有效拓展,自主探究、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的优化。这些都为新一轮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在深入观察课堂时,也发现部分老师不能持久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对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尚未能自始至终地重视,自己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得不够,自己本身的价值比较忽视,学生未能得到理想的发展,自己也劳累并痛苦着。如何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统一融合于学习过程中,确保课堂教学有智慧、有意义,从而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同时让教师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我们必须继续探讨的新课题。我们想通过构建绿色课堂,寻找让师生共同成长的绿色通道。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认识,我们决定开展构建绿色课堂的策略研究。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
绿色:本意是一种颜色,随着全球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文明的进步,人们赋予了它更广更深的人文性含义,绿色成了环保的代名词。这里的绿色,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生态绿色,还指在教学活动中尊重生命,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构建绿色课堂: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主要特征是:1、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使每项教学活动都有意义。2、突出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在宽松和谐、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地学习,使课堂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真正体现学生生命价值的场所。3、强调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同样成为激活教师生命活力的过程。
和谐发展:一是指学生的知、情、意、行能全面、协调发展,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指师生共同成长。在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也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2、研究目标 :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构建能体现绿色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激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并以此为重点,带动本校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职业情趣,改善教学方式,使广大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舞台上展现才能,发展个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通过打造绿色课堂,使广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情感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活动中成长发展。
三、研究内容:
1、构建体现绿色课堂理念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绿色课堂应以学论教、少教多学、学教互动。绿色课堂应“清”、“实”、“活”。“清”是指环境清雅、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流程清晰,学生语言清楚,教师清晰、有感染力。“实”是指课堂真实,过程扎实,方法务实,效果丰实。“活”是指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方式灵活,教师精心预设,能灵活处理教学情况。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可以有多种可行的模式,但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和谐发展,主动发展。
2、探索组织与实施绿色课堂的具体策略的研究。对教学目标、内容、情境、氛围、手段课堂等要素进行研究,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能激发学生的生机和活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
3、建立体现绿色课堂理念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一是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二是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观察、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以学论教,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作用,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方面:
(1)参与状态 每位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一项学习活动。
(2)交往状态 有多边、丰富的交往活动,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3)思维状态 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具有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4)情绪状态 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5)达成状态 学生学会了,会学了,感到愉悦和踏实,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探求的欲望更强烈,兴趣更浓厚了。
教师方面:
(1)执行状态 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情绪状态与所教内容的情绪一致,或循循善诱,或激情四射等。
(2)调控情况 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善于捕捉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并能巧妙利用。
(3)反思情况 能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能积极吸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的积极性更高,教学兴趣更浓。
通过研究,我们要从评价方式、评价时机、评价途径等方面摸索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绿色评价的一系列实施策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4、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策略的研究。真正构建以人为本的绿色课堂,必须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探索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具体策略的研究。研究如何优化学生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的策略。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确保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并在实践中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总结有关变量的属性。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现有基础等及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是否科学恰当等问题,为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撑。
4、个案研究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研究,以有利进行针对性地帮助、指导,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引导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认清教育教学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满腔的热情和科学严肃的态度投身于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3、完善与研究工作相配套的工作制度,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明确职责,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深化研究。
4、严格管理并使用好科研基金,同时,保证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5、学校有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各界希望学校在改革中发展,积极配合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上级领导、专家也常对本校工作进行指导,引领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高效发展。
六、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总结理论研究和教育革新过程中的经验,写出研究报告,形成一套具体的行动方案。
2、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撰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较多数量的相关教育教学案例、论文。
3、在绿色课堂的创建过程中,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收获更多的成长自信;教师越教越会教,越教越爱教,收获更多的职业幸福,实现职业生命的价值。
七、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启动阶段。设计研究方案,成立总课题组,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分学科成立子课题组,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理论研究阶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外地先进教改经验,讨论研究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策略。
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012年7月,行动研究阶段。围绕总课题方案,开展子课题的实践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积累研究资料。组织开展一些理论讲座、教学观摩、外出参观等活动,以推动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结束时认真分析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阶段。一方面,采取措施将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广。另一方面,根据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行深化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并注意向其他方面拓展研究。
八、研究组织
组长:林志明(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
解放英(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后备人才,负责课题设计及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刘军英、(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杨文荣、张冠华(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潘 敏、郑小玲、王晓东(教科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安排。)
课题组其他成员(开展行动研究,注意积累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