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知道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形成条件,探究雨或雪的成因。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4、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霜雪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关键):水蒸气及其受冷变化。
教学准备:一杯水 温度计12支 保温杯24只 易拉罐12只 筷子12只 玻璃12片 热水 冰块 盐 抹布12块 餐巾纸
一、认识水的三态变化。(4’)
1、猜谜:我在池塘里睡觉,我在小溪里散步,我在江河里奔跑,我在海洋里咆哮。我是什么?
小结:在我们地球的表面到处都有液态的水。(板书:水 液态)
桌上有一杯水。从杯中沾取一点点水,均匀涂抹在手背上,(过一会儿)看到什么?
水变成了什么?你看到了吗?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还充满了气体形态的水蒸气(板书:水蒸气 气态)。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所以我们看不见。
把这杯水放入冷冻箱,会怎样?(出示冰)冰又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呢?(固态)
看不见的水蒸气,凝结的冰都是水的不同形态。看来,水真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你还见过哪些形态的水呢?
让学生列举,只要正确不作评价。
二、云雾的形成。(8’)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的这些不同形态以及形成原因。(板书:水的不同形态)
1、 打开热水瓶盖,看到什么?白气是水蒸气吗?是什么?用手在上方抓抓。想想:白气是什么? 为什么会形成白气呢?
拿一杯热水说明:相对于热水的温度,周围空气的温度比较低。当水蒸气受到较冷的条件,就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颗粒,浮在空气中,形成雾状的白气。
见过类似的自然现象吗?(云雾)
2、 根据刚才分析,推测一下:云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
(水蒸气上升的过程中,受冷就会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白色的“云雾”)
3、云和雾有不同吗?(想一想:雾一般会出现在哪个季节?云呢?)
三、雨露的形成。(6‘)
1、桌上有一块玻璃,把玻璃放在瓶口,玻璃上出现什么?
再把玻璃竖起来,看到什么?
为什么玻璃上的水滴会淌下来,滴下来呢?(小水滴变得越来越大)你能把变大的水滴画在黑板上吗?
2、生活中有这样水滴掉下来的现象吗?(下雨)
古时候的人们不知道下雨的真正原因,他们想象可能是海龙王偶然打了个喷嚏,于是
就下起了小雨,如果张开大嘴喷水,那就是瓢泼大雨。是这样吗?
3、那么,为什么会下雨呢?谁能做一个科学的解释。(受冷形成更大的水滴落到地上)
4、要雨却不下雨,就会形成干旱。古时候的人们向老天求雨,现在,我们可以怎样了?(人工降雨)气象部门在人工增雨时,通常会向云层中播撒一些冷凝剂(像干冰、碘化银等),这是为什么呢?(增加受冷的条件,以便形成较大的水滴)
总结:看来,我们如果了解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就能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四、霜雪的形成。(18’)
云雾雨都是水蒸气受冷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水滴。那么:霜和雪形成的原因又可能是什么呢?(学生推测,并说出依据)
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呢?(能,学生根据已有材料,讨论设计)
说说你们组的实验设计,重点问:为什么都要用到冰?(强调:实验设计要围绕目标进行。)
是否可行呢,试试看。
(多数组都不会成功,教师事先准备好盐,视情况处理)
问:为什么不成功呢?(先让学生说说想法)我们来测一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还不够冷,怎么办呢?
[视情况介绍:为了使实验更明显,水蒸气越多越好,有办法吗?往冰里加入适量的盐,充分搅拌后,插入温度计。边看温度边观察易拉罐的表面。]
在易拉罐的表面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会一下霜究竟是什么?
讨论: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形成的,还是先形成露,再结成霜?
说一说: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五、自然界中的水循环。(4’)
我们知道年年下雨,可是雨水为什么总是下不完呢?
学生回答后,看P28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
问:能看懂吗?四个箭头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会有粗细?
想一想:除了海洋、江河湖泊的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气还有哪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