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由“四块糖果”说开去
——浅谈惩戒与赞美
发布时间:2011-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飞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不到5分钟的谈话,却让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难忘。让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每块糖的味道:
第一块糖,奖励听从指挥、遵守时间的好习惯,甜;
第二块糖,奖励尊师爱长的好品质,甜、酸;
第三块糖,奖励讲义用为的精神,甜、酸、苦;
第四块糖,奖励主动承认错误的良知,五味俱全。在四块糖的背后,陶先生不同凡响的功力表现在:
第一,看到并制止打人事件,但事后并未围绕“打人”谈话;
第二,及时进行调查工作,谈话有备而来;
第三,谈话超出心理定式,情感因素起作用;
第四,从过失中发现优点,心态平和,手法细腻,实事求是。
通过谈话,男生不仅认识了错误,也强化了优点,同时感受到的是理解和鼓励,进而从校长身上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四块糖”的故事。两个学生打架,一般老师处理的方式基本相似,要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教训”一番,要么最多讲些大道理给他们听听,让其服罪改过。但陶行知先生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四粒糖果的独特方式扬了学生的长,避了学生的短,变原本的“惩戒”为赞扬“。学生心服口服,终生难忘!
“惩戒”和“赞美”,意思完全相反。可一旦用在教育上,二者回变得完美统一。
惩戒,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它既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如打架斗殴,给其处分;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如值日马虎,罚其重做。惩戒,它是指施以处罚使犯过学生内心感到震撼,而引以为戒,并不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惩戒学生与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学校、班级确定整个惩戒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个人,也要尽可能地要求每个人。
那么,教育究竟要不要惩戒?要!古有训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若使学生中规中矩,成方成圆,那“惩戒”必不可少。今有定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现实中,却有学生的“出格”,教师的无奈:学生说不得,一说就“顶牛”;骂不得,一骂就“出走”;更碰不得,一碰就是“体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教师对学生要呵护,但不能娇惯,宽容但不能娇纵。日本学者小原国芳就曾反复强调:“必须用惩戒来充实教育。惩戒不是杀人,而是救人,使人新生,使人复活。”现在的教育是要“解放”学生,而非“放纵”学生。因此,教育需要惩戒。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又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们的语调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也就是说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赞美不论对赞美者还是听者都是一种正强化,强化了当事人的进步行为,改变了集体对他的老眼光,为当事人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有利于进步的氛围。同样,教育也需要赏识,需要赞美!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在“使用惩戒”时,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使它变得美丽些,甚至可以转化为赞美!
我们班有位全校闻名的“问题学生”,从开学到现在,不是不做作业,就是扰乱课堂,或者打架骂人。他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已产生抵触情绪。我便另辟蹊径,把反馈来的信息进行过滤,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创造和利用一些与他碰面的机会,通过“拍肩摸头”等关爱动作消除他的“肌肤饥渴感”,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消除对老师的抵触。
记得有一次,体育老师跟我说:“打篮球时,小Y不小心和别的同学碰到一起,裤子都破了。要在平时,他早就打人了,可今天不但没有打人,还主动把同学扶起来。真是见鬼了。”机会终于来了,当天,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特意请被撞的学生谈感受。那位同学说:“我还以为他会像以前一样打我一顿的,没想到他主动来扶我,还问我有没有事,我又吃惊又高兴。吃惊是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做,高兴主要是他进步了……”此时,同学们由衷地为Y鼓起掌来。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小Y作业及时完成,课堂纪律有了明显进步,也不和同学打架了。
赞美是教育矫正“问题学生的”方法之一,但面对学生出现的严重错误,适时地辅以惩戒,教育效果会更显著。
特级教师丁榕曾处理过学生偷笔的事件。在她了解到失窃的笔在某学生的书包里时,没有声张。课后还特意送给他一支笔,并说:“我知道你需要笔!”这个学生顿时声泪俱下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将笔悄悄地还了回去。三十年后,已成为经理的这位学生特地拜访了丁榕老师,当着自己孩子的面,“扑通”跪下,并对孩子说:“你也跪下,没有丁老师,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也就没有你。”丁老师对这位学生慎重地采用了道德性的惩戒。
由此可见,惩戒和赞美的本质都是“爱”,都是“以人为本”,惩戒也并非就是“暴风骤雨”,赞美也并不是“娇惯纵容”,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