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灵之桥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新市小学 巢玲 邮编 213131)
关键词:逆反心理 换位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
曾经从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他要练移山的本领!30年后他对朋友们说:“我可以把山移到我的脚下。”于是好朋友都去看他怎样移山的。时间慢慢地过去,当他问大家:“山过来了吗?”朋友说“没有啊!”于是在期待中很多人失望而归。过了一会儿,他又问:“山过来了吗?”回答的人依旧很失望,又有一部分人不等了。年轻人对剩余的人说:“和我一起去看看究竟怎么回事了吧?”于是大家一直跟他走到了山脚下,这时他回过头来问大家:“山过来了吗?”大家都觉得上了当。年轻人却说:“我练了三十年,才悟出这个道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这就是换位思考,一个多么深刻的哲理啊!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了应该是怎么做的,而忽视了学生为什么是这么做的。如果作为老师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就会拉开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失去与学生交心的机会,特别是班主任,太注重了做学生应该怎么做,就会错失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处理或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妨让学生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座山,我们呢?就做一回现代的愚公: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换个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行为或表现,我在无意中尝试了一回,取得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描述:
【案例现象】
范某,女,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自从我去年成为他们的班主任以来,范某给我的印象是个安静、内向的女孩。可是从去年中秋节放假后的一件事彻底颠覆了我对她的好印象。中秋节假期结束后第一天开学,我发现范某没来上学,最初以为是生病了,于是就打电话询问一下。她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范某在假期里作业一个字都没写。她曾多次催范某快点做作业,她先是只当听不见,后来居然说:“我不用你管,你自己才小学毕业,不也生活得挺好的么?”她听后很伤心,眼泪都流了出来,对自己唯一的小孩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才好。现在假期结束了也不肯来上学,正躺在床上装病呢!她妈妈还告诉我范某的逆反心理很严重,在家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顶撞,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她就使性子,以身体不好等各种理由不去上课来对抗父母,使父母亲实在无计可施,只好满足他的要求。我当时听了真的很惊讶,没想到她在家这样无法无天!于是我在电话中对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告诉她父母是最亲的人,为了她的学习,辛勤工作来提供一个较好的条件给她上学读书,即使妈妈批评她几句,也是为了她将来的发展,虽然你父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不能因此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亲。我让她先向妈妈道歉,然后赶紧来上学,她都一一答应了。事后我又找她谈心,发现她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只是在老师面前装作知道错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
果然,没过多久她又故态重萌了。在领成绩报告单那天,我发现范某又没来,当时我就担心她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后来她妈妈赶来学校帮她领成绩单,我问起范某没来领的原因,她妈妈告诉我因为要赶去上班,来不及送她到学校,就想让她自己走到学校领成绩单,没想到她就赖在床上不起来,成绩单和寒假作业都不要了,她妈妈没办法只能请假来帮她领。我听了感到很气愤,作为学生,就因为妈妈没办法送她就连成绩单和作业都不要了,说明她对学习根本不在乎;作为女儿,一点都不能体谅大人的辛苦,一味地为所欲为。
【原因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在与她妈妈的接触中了解到:自从出生以来,全家对范某宠爱有加,由此也从小养成了她的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和父母顶嘴,只要稍不如意就以绝食、不上学等来威胁父母。同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母亲爱护短,父亲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二是象他们这种年纪的青少年学生开始厌烦“正统教育”,对家长、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嫌太罗嗦了,于是老师家长提倡的,他就要反对,老师家长反对的,他就偏要见识见识。
【辅导与对策】
在多次谈心效果甚微的情况下,我决定改变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进行换位思考,用我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唤起她的共鸣。那天她突然发热,我先通知了她妈妈,然后让她在办公室休息。我问起她为什么经常和父母顶嘴,也许是看我对她很关心,这次她主动跟我聊了起来。她说她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一天到晚说,烦死人了。我说我在她这个年纪也有同感,接着就谈起自己的经历以及现在的感受。我告诉她现在自己也成了妈妈,所以更能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某些行为真的感到很后悔,我希望她别和我一样到以后才后悔。听了我的话她沉默不语,好像有所感悟。从此,他每次碰到我就主动向我问好,我也开始觉得这个机会来了,也许这正是转化她的好时机。我从老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做了逐步转化她的工作:
1、主动教育、坚持正确疏导:教师要正确对待象范某这类明显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她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她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她的名字,而是在与她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她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
2、因势利导,善于发现长处:挖掘她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她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她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对她的进步即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步积累信心。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解青春期孩子的固有特点,提高他们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尊重她,信任她。多和孩子接触、通过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她,慢慢地消除她的对立情绪。
4、加强她的自我调节和修养:指导她阅读一些为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5、允许她在进步中的“反复”。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而她的进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出现反复现象。每当这时,老师不 “算旧帐”、“揭伤疤”,而是抓住她的“反复”进行耐心地启发、教育,促使她继续进步。老师的一再宽容,且宽容中有信任与等待,平时多留意观察她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她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帮助她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在这个学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一开始并没有刻意的要怎么做,而仅仅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拉近了与她的距离,无意中做到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在通过辅导过程中,坚持做到“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范某的逆反心理有了一定的减弱,与父母的对立关系有所缓解,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分析:
“逆反心理” 现象在青春期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作为老师自己在学生时代可能也有过,所以在学生问题产生过程中应该给予更多正面的引导,为孩子多想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们以心换心,那么,再倔的孩子也会有被感化的一刻;走进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需要,从孩子的现实出发,更耐心细致地引领,再“拙”的学生也会渐渐进步;不要把学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教育时更多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想问题,发现问题给予更多的指导,做个“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有心人。
教无定法,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但在教书育人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我们又大多采取简单直接甚至有点粗暴的方式,结果往往使教师劳力伤神,力不从心。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也早已产生了很强的免疫力,效果似乎微乎其微。案例中,我利用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技巧,才能应付各种各样的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担当着教师、父母、朋友等多重角色,除了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之外,更应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态,这会让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得可敬可亲,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并转化为积极的内在动力。案例中,如此小的一件事情却起到了神奇的教育效果,这又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我要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比作音乐的影响,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和体会,教育处处都是美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