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更新
      明星学生
      名师风采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网站>>心灵之约>>心理教育>>班级心理教育案例——爱的缺失与回归
    班级心理教育案例——爱的缺失与回归
    发布时间:2011-06-1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静

     

    爱的缺失与回归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姓名:王静 邮编:213131
    摘要:父母、长辈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这是子女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源泉。对子女的施爱要恰如其分,要以培养责任心为爱的原则。此外,满足孩子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要适当,要有延迟。如果父母一味超前满足孩子的需求,在他们还不需要时,就预先准备好,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有求必应,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延迟满足他的一切需求,尤其是物质上的,让他知道来之不易,这样才会珍惜。
    关键词:爱 缺失 回归 家庭教育
    【案例描述】
    开学伊始,班里转来了一位新成员,白净的脸上略显稚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肯松手。看着挺讨喜的一个孩子,心生怜惜。孩子的妈妈来到我的跟前,对我说:“老师,我这孩子脾气犟得很,请你严格些。”我笑着应允了,心里却想:多乖巧的孩子,能犟到哪儿去呢。
    第一个礼拜,关注着他,表现还挺好,上课积极动脑发言,课后作业工工整整,一下摘得了好多颗星星呢!我在全班小朋友和他的妈妈面前都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可好景不长,第二个星期,这孩子的表现和之前截然不同,上课自由散漫,甚至不能端正地坐好,课后也不想做作业,晚上在宿舍更是闹的其他小朋友没法睡觉。当有值班的老师去阻止他时,他还很蛮横的和老师顶嘴,完全没有礼貌可言。这判若两人的举动让我一时无计可施,找他谈话,他表现出二年级小朋友不该有的叛逆。问他为什么和之前表现差这么多,他说你们这的人好欺负,我之前就是骗骗你们的。听完这些话,我压抑着心中的怒气,和他讲道理,开始他不予理睬,不一伙开始抽泣了,他说他不想住在学校,他想妈妈……我动容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于是,事后我又找他的妈妈交流,原来孩子的父亲经常不在家,其实他们已经协议离婚了,只是还没有让孩子知晓,每次都说爸爸在北京工作,不能回来。这孩子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年级的时候是在爷爷奶奶家做完作业才去妈妈那睡觉,二年级一开始,又被妈妈送来离家这么远的学校寄宿,孩子不免觉得不安。孩子的妈妈曾带他去做过心理咨询,老师让他在教室里找个地方坐下,当时教室有很多空位,可他却偏偏选择了一个角落,两面都是墙,孩子就蜷缩在角落里,老师说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觉得在角落里他才觉得没有那么孤独,才觉得安全。孩子的妈妈说,他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处于放养状态,每天都是在田里玩得满身是泥,筋疲力尽才罢休,平时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于是,我每天都会抽时间和这个孩子聊聊,可他似乎总是不领情,爱理不理的,每到做作业的时候,嘴里老是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于是我就拉下了脸,对他说,如果你在学校表现不好的话,老师就和你的妈妈说,星期六星期天不带你出去玩。那孩子居然顶嘴说,你告诉好了,反正不管怎么样,妈妈都会带我出去玩的。我被他说的哑口无言。我意识到,孩子之所以有如此坏的脾气,和家庭教育有着很深的关联。于是我又找他的妈妈交流,她说孩子在家就知道玩电脑游戏,非常入迷,游戏的口诀啦,密码啦,记得比什么都牢,如果和他讲好条件,做完作业可以玩多少时间的电脑,他做起作业来可快了。和孩子适当的将一些交换条件并不是不可取,但要适度,如果孩子把每次的作业都作为玩乐的条件来对待,试问怎么能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呢,他仅仅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一种急着要去玩儿完成的任务,即使他很快地完成了作业,那作业的质量如何保证呢。在和孩子的妈妈进行多次的交流后,我发现造成孩子这么行为的原因并不仅仅在孩子本身,作为孩子的妈妈,应该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于是我对那位妈妈说,不要经常把完成作业来作为让他玩的条件,适当的奖励可以,但不能过度。每星期回去后,可以陪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些好书,或是去公园散散步、谈谈心,问问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儿,孩子的话匣子一旦打开了,他会越讲越有兴趣,潜移默化中,也会让孩子渐渐地喜欢在学校里的生活,慢慢地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叛逆的行为了。不知不觉,本学期也已经过去了一半,可以说在家长和老师的不断沟通,不断努力下,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或者说是进步,上课注意力变得集中了,碰到难的题目也能主动动脑筋思考了,尽管偶尔还会念叨几句,但行动上还是比较积极地。而且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只是有些懒惰,有些畏惧困难,我觉得这些情况也和他的家庭有关。他妈妈说,孩子在家除了她谁都不怕,外公外婆经常护着他。现在很多家长认为,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生活,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就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其实不然,孩子想要的是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会一直在他身边陪伴他,他才会觉得很安心,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会变得更快乐。在于孩子的妈妈多次交流后,她慢慢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平时尽量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和他一起看书,一起外出游玩,有时还陪着孩子做些小手工。在学校里呢,我也经常把孩子拉到身边说说话,问问他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有那些不适应的地方,同时还给他“分配”了一些小伙伴,和他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孩子明显变得开朗了,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不讲道理了,有好玩的还懂得和同伴一起分享了。尽管他距离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值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情况已是在慢慢地好转着,看着他每天都有小小的进步,我也觉得有些欣慰,孩子的妈妈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想唯有沟通才能解决孩子在心理上的缺陷,唯有不断地给他爱,他才能感到不再孤单,不再缺乏安全感,才能更好地融入学校的生活,对学习也会更有兴趣。拾回缺失的爱,让爱回归。
    【案例分析】
    孩子唯有健康才能快乐地成长,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等所有人的爱,那样他才会觉得安心,安全。可案例中孩子,他觉得自己就像个不再有人喜欢的玩具,被丢来丢去。其实班里像这样缺失爱的小孩不只他一个,只是表现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有的表现为孤僻,有的表现为贪玩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我想更多的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例如父母离异抑或是父母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其实孩子最亲的还是父母,最想得到的是父母的关怀。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面对这些孩子,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父母、长辈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这是子女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源泉。但过了头的爱,只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损害孩子的个性,使他们的心灵停滞在幼稚阶段,导致人格上的缺陷。所以,对子女的施爱要恰如其分,要以培养责任心为爱的原则。尤其应从童年开始。教育要做到:
    满足孩子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要适当,要有延迟。如果父母一味超前满足孩子的需求,在他们还不需要时,就预先准备好,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都有求必应,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延迟满足他的一切需求,尤其是物质上的,让他知道来之不易,这样才会珍惜。不合理的要求决不妥协,否则他们抓住父母情感上的弱点,以后就会要挟父母。
    关爱但不溺爱。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必需的关心,但从婴幼儿起,就要尽量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平等但不放任。从小在家中就不能给他独特的地位。孩子有了缺点、错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谅解,但也要该管则管,决不护短、放任,启发孩子明辨是非。如果处处庇护,娇宠、姑息、迁就,会使孩子变得骄横任性,不求进取。
    关注但不过分。现在的父母和祖辈,几双眼睛都紧盯住孩子,几双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在用爱包裹着孩子。这样就会压抑孩子的独立能力。应该让他从小对自己的事做决定,培养独立自主意识。
    作为父母,要想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从小就要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解放他们的脑子,让他们自己去想;解放他们的双脚,让他们走出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