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博士学教育心理
(一)
奔牛实验小学 聂霞
没有哪个教师愿意在鸟语花香的早晨,一进教室就大吼大叫发一通火,用暴怒的心情迎来一天。但来到学校,我们常常看到本应早读的孩子书包放在桌上不把课本拿出来,只顾着和周围的人讲空话;本应领读的班干部姗姗来迟,教室里乱成一锅粥,怒火就会从心里升起。许多个早晨,我都暗下决心:今天走进教室,只要有学生在认真早读,我就大力表扬一番,但是每次总有不自觉的学生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坐在位置上专注地读书。而我们教师的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会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
只有心理不正常的老师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即使是一位最爱孩子、最为孩子好的老师,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相信每个妈妈也都是如此,如果连这点心思也不愿花,那只能说这位老师不负责任了。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智慧,而是缺乏使用语言的知识。
承认孩子的情绪,学会关心的交流
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就拿我们二年级来说,调研的题型层出不穷,AB卷上短文分析、写话每张都有,生字量多,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频繁出现,这些让许多同学慌乱不知所措。
班里有个女孩叫小陆,上课总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只是一听写,一考试就犯晕,成绩总是倒数。她的妈妈受不了了,经常打电话给我,一说就是个把小时,其中我说话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中小陆的妈妈讲诉的这一段,我记得尤其清楚。“每天早晨我让她6点起床,然后让她在门口读书,甚至吃早饭时我都在给她抽背、抽默。每天在去学校的路上,我都会要求她上课认真听,认真记。下午一放学就询问她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我什么事都不做,专门陪她做作业。我抓得这么紧,她考试还是考不好。对她,我骂过、打过、骗过,都没用,相反她的脾气还暴涨,逆反心理很严重,真是太让人伤心了!”孩子上学了,这个家庭、这位妈妈、这个孩子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呀!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曾经感到过伤心、愤怒、困惑、害怕或痛苦。孩子成绩不好,她一定也会有上述感受。之前,女儿成绩不稳定,我经常会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明白无误地对她说出来:“你不专心,反应迟钝,动作慢。”还暗自得意,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现在回想,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在她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现在我就会用相对更好的方法,就是向她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在这个重要信息背后是一种保证:“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安慰的了。我们要学会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
只有当孩子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集中注意力思考,听得进别人的话。如果我们表示同情和理解,那孩子身上的反抗情绪就会减弱、逐渐消失。
承认孩子的情绪,他们在学校里就不容易感到烦躁。我们可以这样说:“考试成绩不理想,你一定很难过。”“听起来你确实努力过。”“看起来你好像遇到了困难。”我们要用关心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利用每一次机会帮助他们培养自信。
给予孩子语言上的宽容
学校要求小朋友佩戴红领巾,在课间操时会有值岗队员检查、评分,常常有孩子忘了。因为对绿色中队的评选有影响,老师有时就会不由说出这样的话:“怎么回事?总是不能做好自己的事,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一样?她总是能把每件事都做好。”“你就不能长点记性吗?下次你把人掉在家里算了!谁有红领巾,借个他一条!”学生哭丧着脸,低声下气问别的同学借。接下来的一整天,孩子的心情都会低落,上课无法专注。
林慧菊老师是这样做的:开学初,排队做操时,手里总会拿着一把学生平时捡到的红领巾。忘了戴红领巾的同学低着头跟她要,她就递给学生一条,并亲切地说:“这条先给你用!”一个多月后,看不见她发红领巾了,问她,说孩子们都记得带了,不需要发了。是的,世上没有天生厚脸皮的人,孩子也都是有自尊心的。常常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帮助,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需要语言上的宽容,而不是教训。
学习如何以更关心,更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如何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让孩子觉得丢脸,如何批评孩子而又不让孩子遭到贬低,如何不加评判地赞扬孩子,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和观点而又不和孩子争论,如何对孩子作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些正是我们老师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是教育的理想的境界。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探索、应用,与之距离将会越来越近。
汤姆?吉诺特博士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阅读他的书,能找到一些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在学生和女儿身上试用,感觉很神奇,与大家分享。(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