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手拉手地球村 实施绿色教育的行动研究
课 题 方 案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一、研究背景
1、源于对严峻少先队工作现状的忧虑。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德育、少先队工作在夹缝中求生存,另一方面某些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批评教育与不良行为的矫正”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少先队活动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相分离。而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队员理想信念逐渐淡漠,道德水准逐渐下滑,,心理素质逐渐下降,人际关系逐渐冷漠,甚至发生了一些重大恶性事件,让国人震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这个意见是推进新世纪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决策。
2、源于对全球生存环境的责任。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限止地扩大生产,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向自然排放废弃物,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触目惊心的现象比比皆是,“重金属水污染”、“垃圾包围城市”、“空中死神酸雨”、“资源浪费”、“生活陋习”等问题不仅是影响我们居住的舒适程度,而是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存条件。
3、源于对学校文化积淀的传承。
1999年3月,我校建立“春芽”手拉手地球村,并以其为阵地积极实施环保教育。多年来,我校不断加大组织、阵地、活动建设的力度,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教育内涵不断拓展,环保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
4、源于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队员的发展”的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位队员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的汹涌浪潮给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德育理念的提升、德育方法的优化、教师角色的转换、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的支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队员,全面提高队员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队员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21世纪,学校竞争日趋激烈,改变“千校一面”的发展状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出学校特色,实现中小队员全面、活泼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进行“实施绿色教育”的课题研究,以地球村环保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建立统领全校的育人体系,整合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注重养成教育,实现系统操作,为队员创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模式,健全队员人格,提高队员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概念界定
1、手拉手地球村。
“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是一项在全中国少年儿童中开展的,以环保教育和环保实践活动为抓手,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为目的的少年儿童民间组织与活动项目。我校99年建立了“春芽”手拉手地球村,以其为阵地积极开展各项环保宣传教育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活动外延,完善地球村组织,以“培养队员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指导思想,整合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强调队员体验与队员自主管理,地球村大本营下有多个村委,开展环保实践、体验成长等活动。
2、绿色教育。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未来。狭义的绿色教育,专指环境保护教育,而广义的绿色教育,则是以“培养队员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教育理念,指通过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自然、物质、文化心理、教育管理环境,促进师生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本课题研究的“绿色教育”,主要是以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绿色教育”,结合学校的传统积淀与特色建设,培养身心健康、热心环保、勇于实践、快乐成长的地球村小公民。
三、研究内容
(一)、绿色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
1、绿色教育内容的研究。
总目标
|
细化目标
|
实施途径
|
绿色教育
(人的可持续
发展)
|
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完善自我
关心社会,讲究卫生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
①学科渗透,完善课程建设。
②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绿色教育教材。
③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④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⑤开展小记者采访体验活动
⑥小课题探究学习活动。。
|
2、绿色教育的设计创意。
“绿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环保教育。整合是“绿色教育”项目最大的亮点,主要包括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区域的整合。
1、整合教育内容,构建新教育体系。以地球村环保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建立统领全校的育人体系。“绿色教育” 确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实现系统操作,为队员创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模式,健全队员人格,提高队员交往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队员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2、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教育效益,依赖于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容易中心分散。“绿色教育”整合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活动课程,在“绿色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有利于形成立体化教育,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对队员施加有益的影响。
3、整合教育区域,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合力。队员的成长环境是开放的、变化的,学校教育必须取得社会、家庭、社区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教育效果才会保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潜移默化,塑造队员的“绿色人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地球村氛围。
在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主题设计,建设具有“绿化、美化、教育化”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校园环境。
1、完善“地球村”大本营。大本营的建设要能体现浓郁的绿色文化。内设多个展厅、活动厅、会议厅。⑴“春芽地球村大本营”办公室,各单位工作人员办公的“根据地”。⑵春芽地球村会议厅,供小村民商议大事。⑶地球村档案库、地球村成果展厅,积累资料,鼓舞干劲。⑷环保教育样本区:“自然保护区”、“土地沙漠化”为学生提供了解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新的方式;“动植物展厅”通过图片与仿制品,让学生了解珍稀动植物与濒临灭绝与纪念灭绝动植物。“变废为宝”活动厅,学生进行废品回收、利用废品搞小发明小制作的活动场。⑸学生成果展厅。⑹心灵加油站。下设心灵茶座、心理咨询室。
2、校园文化小区“环保园”。园内鲜花、翠竹、亭榭、雕塑、假山相映成趣,给师生带来恬静的愉悦感。
3、环保实践基地“百草园”。让学生学习种植知识与技能。
4、校园环境立体化建设。⑴宣传画廊,展示学生环保画、环保自办报作品;⑵围墙装饰,宣传体育精神、地球村文化。⑶校园内的树木花草挂上标牌,介绍植物的有关知识,在醒目处插(挂)上语言亲切、有教育性的警示语标牌,宣传爱护环境、保护生物。⑷墙面美化,展示学生环保想象画、学生活动场景。
(三)、健全地球村组织,发挥学生主体性。
全校就是一个地球村,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学生体验与学生自主管理,大本营负责检查组织、监督各村委活动,以及汇总、表彰各村委,设有小村长、回收站小站长、小会计、小记者、环保小博士等岗位。下面40个中队就是40个村委,每个村委都有类似大本营的组织机构。
(四)、完善课程建设,渗透“绿色教育”。
1、注重学科渗透,让“地球村之光”闪耀课堂。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具体落实到各学科教学计划、教案之中,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各学科,学校将加强绿色教育的理念与培训,指导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晨会课、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实施绿色教育的方法,促进教师逐渐完善自己的绿色教育理念体系。
2、开发校本课程,让“地球村精神”深入人心。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案,编辑排版,印刷成册。教材编写注意结合地域特色,发挥教师的独创性,注重教材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对环境教育重新定位,扩大其内涵外延,体现“绿色教育”思想,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形式,指导队员理清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队员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关心他人、热爱家乡,培养身心健康、生动活泼发展、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地球村小公民”。组织编写“地球村教材”,根据各年级队员的不同特点,结合每学年开展的重大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五)、学生雏鹰争章评价方式的研究。
1、编写《地球村公约》,制定《小队员绿色行为规范》,发挥雏鹰争章的激励作用,完善雏鹰争章考评机制,建立队员绿色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围绕绿色教育内容,分年级段分别设立一同奖章,用争章这种儿童喜爱的方式,激励小村民快乐和谐的成长。
2、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使“绿色教育”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分别建立红领巾环境监督岗、红领巾卫生岗和教师值日岗,对全校环境、卫生、纪律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每周一公布,及时反馈情况;每月一评比,颁发“绿色中队”流动红旗,每学期一表彰,授予“绿色文明中队”称号。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及时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开展。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不断加强观察与反思,逐步推动课题向深度、广度开展。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在研究中注意对某项活动及时评析、反思,以获得经验。积极进行案例分析,使研究活动更富有实效性、针对性。
六、研究条件分析
2003年3月,我校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称号。2003年5月,“春芽”手拉手地球村系列活动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类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03年3月,获“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十佳集体奖”,2005年5月又再荣获“特别贡献奖”,谢涵韬同学荣获全国“十佳小村民”,我校小村长缪钟涛同学荣获常州市“十佳感动校园之星”。2007年地球村活动又获得武进区“五彩杯”绿色魅力奖。
七、研究保障措施
1、学校建立绿色教育研究领导小组,由各位校长、各科室、各年级组长为组员,负责制订并监督实施研究计划。
2、围绕绿色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请环保、心理、科技方面的专家和领导来校指导,订阅相关报刊供教师学习、参考、交流,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会议活动,逐渐形成一支专业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考考核体系。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师创新工作的能力。
4、加大课题经费投入。根据现有设备设施情况,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大软件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激发教师热情。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9、4—2009、8
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学习多元智能、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绿色教育、生命教育、德育课程改革专著,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9、9—2010、7
带领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与课题方案,确定学期研究重点,举行课题研究研讨会;举行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举行主题教育观摩活动。
3、总结阶段2010、9—2011、12
整理数据,统计相关数据,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写好研究报告,组员撰写实践案例或论文,接受鉴定,举行结题会。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总结、资料汇编。
2、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活动个案、教育教学案例、定期举行的观摩活动与专题研讨活动记录
3、所取得的相关荣誉及作品及其它与课题有关的呈现材料
九、课题组中心成员。
1、组 长:杨文荣
2、副组长:高伟明 杨润人 张静芳
3、组 员:
王晓东 邵伟强 姜彩美 魏芬 鲍昱 谢青 史云芳
聂 霞 周浩云 金亚玉 薛 娟 王飞 肖燕
(执笔:高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