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绿色教育,创建“地球村”特色学校
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出学校特色,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课程改革也要求各校改变“千校一面”的发展状况,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
1999年3月,奔牛实验小学积极响应中国少工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建立了“春芽”手拉手地球村,并以其为阵地积极实施环保教育。我校历来重视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注重普及与提高,小篮球特色建设有声有色。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落实了一系列科技教育基地,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科技竞赛为突破口,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成绩突出。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新形势,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原有的教育优势,决定进行“实施新绿色教育,创建‘地球村’特色学校”课题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开拓创新,勤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概念界定
1、新绿色教育。“绿色”代表生命,代表未来,“新绿色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办学理念,学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丰富创建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培养合格的地球村小公民的教育。
2、地球村。“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活动是一项在全中国少年儿童中开展的,以环保教育和环保实践活动为目的的长期计划。我校建立了“春芽”手拉手地球村,以其为阵地积极开展各项环保宣传教育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活动外延,完善地球村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指导思想,整合学校环境教育、体育特色、科技教育,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体验与学生自主管理,地球村大本营下成立体育、心理、环保、创新等多个俱乐部,开展环保实践、劳动体验、科技创新、强身健体等活动。
三、研究目标
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为指导思想,结合学校的传统积淀与特色建设,整合学校环境教育、体育特色、科技教育,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新绿色教育”,创建“地球村”特色学校,培养身心健康、热心环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地球村小公民。
四、研究内容
一、在课程建设中渗透“新绿色”教育的研究。
1、注重学科渗透,让“地球村”之光闪耀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地球村教育要求”,具体落实到各学科教学计划、教案之中,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各学科,为此,学校将加强此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把教师先武装起来。
2、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特色课的比重。每周两节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每两周一节心理健康课、环境教育课,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增加“地球村教育”的份量。
3、开发校本课程,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
德育处、教科室、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语文、科学、数学、社会、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各一人)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在学校行政与资金的支持下,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案,编辑排版,印刷成册。教材编写注意结合地域特色,发挥教师的独创性,注重教材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对环境教育重新定位,扩大其内涵外延,体现“新绿色教育”思想,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形式,指导学生理清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关心他人、热爱家乡,培养身心健康、生动活泼发展、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地球村小公民”。
①组织编写“地球村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每学年开展的重大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②组织编写“小篮球”教材。
③改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④改编小学生信息技术教材。
二、“新绿色”教育活动内容系列化,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品质的研究。
1、丰富环境教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品质的研究。
⑴把“地球村大本营”作为环境教育的主基地,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⑵确立整体环境教育观念,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①借助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的环境教育。②与校外教育基地加强联系,开展环保活动。③配合团区委、团中央等上级部门,深入开展“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⑶借助讲座、比赛、主题队会等形式进行环境教育。①邀请环保局的专家来校作环保讲座。②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环保诗歌朗诵会等活动。③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
⑷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电视台、黑板报、班级植物角等阵地,积极进行环境宣传教育。
⑸以“地球村小卫士”系列考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热爱、保护家乡的环境,懂得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2、丰富小篮球活动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品质的研究。
⑴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小篮球知识,激发学生对篮球的热爱,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动员学生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⑵积极规划和组织各类与小篮球有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①开展小篮球韵律操的学习与锻炼。②定期进行班级小篮球联赛。③趣味小篮球表演。
⑶积极组建小篮球兴趣小组,坚持定期开展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发现体育苗子向上级有关部门输送。
⑷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系,与兄弟校开展小篮球体育运动竞赛,促进校际篮球的交流与发展。
⑸开展以“小篮球”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篮球知识,不断激发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丰富科技活动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品质的研究。
⑴开展科技读书活动。让每个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由借阅有关科技方面的书籍,了解科技动态,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⑵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发明、创造最基本的方法和例子,启发他们去寻找课题,并在教师的辅导下动手制作。
⑶开展“科学创意金点子”活动。每学期举行“科学创意金点子”征文比赛。
⑷开展科学小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科学小实验和写小实验报告的基本方法,介绍一些简单易做的科学小实验,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同时鼓励学生自己选课题做实验。
⑸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向学生了解开展活动的情况和收获,进行活动反思,促进科技活动的长效发展。
三、在“新绿色”教育中改革学生评价的研究。
1、学生养成教育目标评价的研究。
成立地球村领导小组,编写《地球村公约》,制定《小学生绿色行为规范》、《地球村实践活动要求》,与《小学生守则》相结合,建立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以便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意识和行为。
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使“新绿色教育”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分别建立红领巾环境监督岗、红领巾卫生岗和教师值日岗,对全校环境、卫生、纪律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每周一公布,及时反馈情况;每月一评比,颁发“绿色文明中队”流动红旗,每学期一表彰,授予“绿色文明中队”称号。
2、学生学习水平评价的研究。
实施“新绿色教育”同样应构建起对学生语、数、等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听说读写及运算能力,尤其是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评价体系。
3、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指对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性、创新人格、意志品质,这些是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新绿色教育”是否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我校将围绕环境教育、体育、科技等主要方面,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可操作的评价方案。
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形成学校特色。(2002.9-2003.12)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整合特色项目,建立全校性的地球村组织,全面实施“新绿色教育”,在校园环境、学科教学、活动开展、制度建设、评价管理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创建学校特色,争取在与学校特色相关的各级竞赛中获奖,积累创建资料,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
2、第二阶段:建成特色学校。(2004.1~)
继续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使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保护环境方面、实践创新方面形成了正确的意识与行为习惯,并且人人有爱好,个个会发展,使学校成为具有浓郁“地球村”特色的特色学校,其成功经验拓展到其他兄弟学校。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及时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开展。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不断加强观察与反思,逐步推动课题向深度、广度开展。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在研究中注意对某项活动及时评析、反思,以获得经验。积极进行案例分析,使研究活动更富有实效性、针对性。
七、研究条件分析
1、2003年3月,我校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称号。2003年3月,在首批“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十佳集体奖”的评比活动中,我校的“春芽手拉手地球村”凭借健全的组织、丰富的活动、鲜明的特色、显著的效果光荣当选,荣获“优秀自建校奖”。2003年5月,“春芽”手拉手地球村系列活动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类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2、1981年我校成为江苏省体育(篮球)传统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贯彻体育条例先进集体,江苏省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我校女篮先后23次获得武进区冠军,17次获得常州市冠军,先后5次获得江苏省冠军或江苏省分区联赛冠军。
3、近年来,在江苏省青少年“金钥匙”科技竞赛、江苏省“未来科学家”知识竞赛、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普及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学生有50余人次获得省一二三等奖,有12名教师被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先进个人。
八、研究保障措施
1、学校建立创建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由各位校长、各科室、各年级组长为组员,负责制订并监督实施创建计划。
2、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专项培训,请环保、体育、科技方面的专家和领导来校指导,订阅相关报刊供教师学习、参考、交流,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会议活动,逐渐形成一支专业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考证体系。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师创新工作的能力。
4、加大特色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根据现有设备设施情况,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大软件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激发教师建设特色学校的热情。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案例。
2、课题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关荣誉及作品
3、其它与课题有关的呈现材料
十、课题组中心成员。
1、组 长:林志明
2、副组长: 解放英 谢红伟
3、组 员:高伟明 潘 敏 张伟强 杨文荣 吴俊亮 郑小玲
王 兴 殷 霞 潘志平 周国琴 谢 飞 张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