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奔牛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通知
发布时间:2011-11-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曹伟芳

 

奔牛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通知
一、参加对象:三十五周岁(含)以内教师
二、比赛时间:11月30日(周三)
三、比赛办法:
1.比赛顺序抽签排定,语文、数学分低段和高段,英语、综合各一组,周二下午4:20,参加说课的教师到课程中心抽签。
2.比赛地点安排:语文低段、高段分别在多媒体教室1、2,数学低段、高段分别在会议室1、2,英语、综合分别在音乐教室1、2。
3.参加比赛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先到阶梯教室准备100分钟,然后到指定地点说课。
4.每组择优进行奖励。                                
                                                 奔牛实小课程中心
                                                                                           2011、11、28日
附说课案例:
常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4—6年级的高阶段说课,选用了台湾作家陈克华的《石头记》。我区星韵学校万银洁老师在90分钟时间内,抓准了文本的主体价值,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完成了一篇质量较高的说课稿。在近十分钟的说课过程中,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语言清新,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当然,受时间和特定场景的影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现将说课的短文内容和万老师的说课稿一并在网上进行交流,供大家学习、讨论,衷心希望能对广大语文老师说课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武进区教研室
                                          张新东
                                                         附短文:
石 头 记
                                (台湾)陈克华
    想出去走走,只是走走,我一直催促着自己说:出去走走,出去走走。理由太多:天气这么好,肉体这么长久萎顿,而心灵这么长久封闭……
    那儿有一片美好的沙滩,应该很少有人能忍受住处的不远处就是一片原始丰饶的沙滩而不想出去走走的吧。而那儿只有石头,其实……我走到那里自问:不错,只有石头,有什么好?除了石头,还有那些一堆一堆从秀姑峦溪的中上游随着溪水冲刷至出海口的大批垃圾。
    雨后的石滩,每一块鹅卵石的花纹都被阴暗的天光和潮润的雨水打上了亮光蜡,美得出奇,另人爱不释手。我捡起一个,再捡起一个,右手一个,左手一个,这样的唾手可得激起我对美的获取的无厌贪欲---直到我发觉石头的重量已使我不胜负荷,乏力地捧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美石的手,已然酸麻不堪。
    我只好开始丢弃。有第一个就有另一个。我不断捡拾又丢弃,丢弃又捡拾,目不暇接地审美或判断使我的心灵疲惫不堪---这时,肉体与心灵的双重倦怠,使我得出一个正确不移的结论:其实,这一切沙滩的“美”是平均地分布在每一寸土地上的。再往前走一步与走一千步,很可能只是手中的石头由这一批换了另一批,谁也无法从中攫取“所有的美”、“最美”。
    我霎时停住了脚步,僵住了弯腰捡拾的手指头。我想:那我不必再往前走了。因为不会再遇见“更美”的石头了,只会有“另一种美”的石头。
    我折回到医务所时已是两手空空,很累。拖了鞋,冲了澡,把被海水浸湿了的衣裤抖了抖,在泡入水盆之际,一小粒石头从其中一只口袋里滚落出来。
    是颗拇指般大、蓝绿色夹杂些铁锈斑的石子。我拾起来仔细端详,竟完完全全记不起来是在什么心理状况和审美冲动下,伸手将它揣入口袋的。它在我自以为丢弃一切之后,居然不动声色地跟着我回来……不过此刻,它的存在像一个难堪的嘲讽。
    也许,这世界“美的获得”永远必须是这样偶然、无心的吧。我端详这颗石子---这原是花莲海边常见的鹅卵石---渐渐觉得它美,它轻微,它朴拙,它顽冥,它带着瑕疵,它充满个性 …… 它,美。
   “从一颗细沙观望世界,从一朵野花想见天堂。”
    是的,就在我手中这颗石子身上,蕴藏着秀姑峦溪出海口的东海岸的一切特质与风姿。我紧紧握住它,像握住这方圆六大公里的美,像握住着地球,这银河……是的,这一份我该领取的美。我走了一趟沙滩,尽到了我的本分。
                  
《石头记》说课稿
武进星韵学校 万银洁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哲学意味的文章。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在许久的身心疲惫后,去沙滩边放松自己,从中发现了一块块斑驳美丽的石头,在对美一次次的寻觅与获得后,又领悟到美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它所处的角落。一块小小的石头、一次偶然的出行,让作者的内心变得释然和畅亮起来。文章文笔清丽,语言耐人寻味,让每一位阅读它的读者心灵得到滋养和释放。
   目标设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另一种美”“它轻微,它朴拙,它顽冥,它带着瑕疵,它充满个性……它,美。”等语句。
   3、让学生懂得其实心灵的倦怠和肉体的疲惫,往往是因为内心的焦灼和不安,放下该放下的,用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其实生活可以更美。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文章,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章,做到读有所得)
     2.检查自读,接着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终”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清文章的大意,并且以此为线索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楚。)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文字的魅力。
     二、精读课文,阅读品悟。
     这部分,我分三块阐述我的设计。
    (一)寻美
    1.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想想文章的题目是《石头记》,那么它到底记录了石头的什么呢?
    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美”这个字眼。
    2.请你把文中这些有关“美”的词句圈出来。
     把它们放到文中去读读,想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审美
    1.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开始作者眼中的“美”是“光亮的花纹”,是“奇特的形状”。接着作者眼中的“美”又用“另一种”来诠释,此时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另一种“的含义,原来此时作者发现每块石头都有与众不同的美。
    2.这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原来,他被自己的贪欲困扰,最后索性选择放弃了。)
    3.然后作者说“它,美。”这里的“它”是指什么,请你用上文中的词语来说说这块石头。
   (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并与文本紧密联系,与自己内心的感受联系起来。)
     学生会说这只是一块朴拙的带着瑕疵的石头。
   4.它与之前的石头相比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但作者却说“它,美。”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此时,作者眼中对美的定义已有了转变。)
   5.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豁然)
    出示“从一颗细沙观望世界,从一朵野花想见天堂”。
    先读一直这句话,再想想,这样的美的话你也能说几句吗?
    学生可以补充:从一滴水珠看到大海,从一片绿叶远望森林……
   (这是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话,单单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难免显得空乏。设计一个模仿说话的练习,让学生从思考中领悟,在表达时意会,这样更自然。)
   (三)得美
    1.作者在沙滩上走走,找了找,又丢了丢,最后只剩下一块轻微、顽冥的石头,可作者觉得他收获“美”了吗?
    到文中去读读,抓住关键的词句,谈谈你的想法?(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部分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学生谈得有看法,有个性,与文本主旨相吻合,哪怕有一点瑕疵,也给予肯定。因为在作者眼里每一块石头都是美的,在我们眼里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也都应当是珍贵的。)
    三、总结全文,回归主旨。
    1.请学生再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当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萎靡、颓废)
    2.现在呢?请你用自己的笔,把自己当作作者,为文章续上第11段。
 (写作是表达内心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解读,与内心的收获真实地流露出来,回归到作者没有说尽的情感中。)
    3.小结:
    这份设计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作者关于美的石头的追寻,从开始光亮的外表,到让人目不暇接的式样,到后来的个性与质朴。一条是暗线,即作者心境的转变,从当初的萎顿,到变得迷惑而选择索性放弃,再到后来的释然。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互交错。试图让学生通过触摸文字,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内心,随着文本的起伏,体会作者后来“坐看云卷云舒”的心灵体验,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让自己释然的美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