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爱的丰碑
奔牛实验小学五(2)班 谢辰杨
常州,有着许多纪念和颂扬伟人的无字丰碑,如荆川公园里的陈渡草堂,省常中内的两杰广场,青果巷附近的八桂堂……虽然斯人已去,但故土依存,那一砖一墙一园一堂,无不留下古人点点的履痕。
假日,我和妈妈来到了常州红梅公园,去寻访一座爱的丰碑。走进大门,沿水泥路一直向前,过了石桥,再走几步路,就能看见路边的树荫里掩映着一座小房子,那就是“思恩堂”。堂前方形土台上下种满了松柏,一派清雅的气象,让人情不自禁地肃穆起来。妈妈带着我坐在树荫底下,给我讲起了“思恩堂”的来历。我听着听着,仿佛时光倒流到了1976年:那年的春天,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横行霸道的四人帮禁止人民举行悼念活动,但是民心不可侮,人民沉痛的感情如何压制得了?他们就在这片空地上筑起四方高台,台正中栽了一棵高大挺拔的雪松,三面围种七十八棵龙柏,对上称之为绿化景点,实际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沉痛悼念周总理。于是那抬着花圈的游行队伍涌进红梅公园,平台上雪白的花圈堆积成山。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学生和干部肃立在台前,读悼词,奏哀乐,既是在悼念总理,也是在声讨四人帮的罪行。从那以后,这里就被称为“思恩堂”了。
我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那高大雄伟、丰姿潇洒的劲松,沐浴着夏日灿烂的阳光,在风中沙沙作响,好像也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是啊,松柏长青,多么像人们坚贞不屈的品格。那青翠欲滴的针叶,怎能不使人联想到周总理日理万机、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这棵雪松不就是总理的化身吗?而那七十八棵围拥着青松的龙柏,则象征着总理享年七十八岁。
我们边看边走,高台的左右两边还有几棵玉兰,东侧是一片红梅林,西侧为桂花林、紫薇林、石榴林等,四季有花,花开不断,正代表了我们常州人民对总理的绵绵思恋。
“思恩堂”,是常州人民用真挚情感凝结而成的一座爱的丰碑,也是常州人民心中最纯真的诗。
指导老师:吴敏
寻访伯牙桥
奔牛实验小学五(2)班 杨熙纯
假日,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寻访伯牙桥。
伯牙桥就在我的家乡奔牛。第一次见到它是在新造好的奔牛公园内:一条小溪潺潺流淌,一座小桥横跨其上,旁边的小山上有两位古人——俞伯牙和钟子期。
关于伯牙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春秋时代,楚国有位妙绝天下的琴师,叫俞伯牙的,在晋国做了官。有一年中秋,他取水道回乡,船就停泊在一座石桥边,皎洁的月色洒在水面,波光迷离,恍如残雪,激起了他的琴兴,便坐在船上弹起琴来。悠扬的琴声随波飘荡,小桥边呈现出迷蒙清幽的境界。正弹得兴起,“啪”的一声,琴弦断了一根,岸上却突然传来叫好声。伯牙不禁问道:“是谁啊?”岸上人回答:“一名樵夫。你的琴弹得太好了!”伯牙便请他上船来坐,两人谈得很投机。伯牙乘兴又弹两曲,一曲,意在高山,樵夫听了道:“巍巍乎,意在高山。”另一曲,樵夫又欣然道:“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惊喜道:“我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知音,想不到在这荒僻野地,竟遇上你;敢问尊姓大名?”樵夫说:“我姓钟,名子期,就住在这条小溪尽头的钟村。”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后人也就有了“知音”这一美好的称呼。
我们在奔牛公园内寻访伯牙桥,到傍晚时分,见有两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坐在桥头树荫下闲聊,刚才的传说就是从老人那里听到的。听说伯牙桥的原址不在公园里,我们好奇地追问起来,一个老人指指最南面告诉我们:奔牛是常州西郊大镇,当年沿运河建筑的青石皮小街颇具古镇风味。西街梢本来有一座能仁古寺,现为奔牛中学;参天的古银杏至今犹存。东面院墙下,本来有条枫杨、刺槐夹岸的小溪,碧水盈盈,在一汪水石坝下注入运河,那小溪叫伯牙渎,石坝就是当年的伯牙桥。可惜现在小溪和石坝都在街道改造中消失了。
我们不死心,按照老人指点的方向寻了过去,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当年伯牙渎和伯牙桥的影踪,大家都有些扫兴,但看着公园中三三两两散步的人,伯牙桥边玩耍的孩子,我的心情又欣慰起来。琴可拆,渎可塞,桥可毁,但美妙的传说,美好的感情,在民间千古流传,清新悦耳,这可是家乡最宝贵的财富啊!
指导老师: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