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也可以美丽动人
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李爱芳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与同行、一些家长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教育学生、子女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有人觉得,只要尽心尽力,教育就能取得好效果。然而我只会埋头苦干,不会巧干,缺乏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许多工作往往只能事倍功半。也有人这么说:“只要一切按规章制度办,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差。”可是我总觉得:学生、子女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能把他们当成工厂生产标准件那样来规矩方圆,往往只管得了表面,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远。
那么,如何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呢?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中外教育智慧故事集锦》,深深被众多教育名家的先进教育方法所折服,渐渐认识自己教育方法的不足,潜移默化间改变一些常规做法,收效明显。
班中的“皮大王”小辉最近迷上了看课外书,特别是漫画书。这不,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却心不在焉,时不时低着头偷偷摸摸地看《淘气包马小跳》,当场被数学老师训斥,责令他课后到班主任那儿领“罚”。下课后,他拿着书到我这儿,很爽快地承认错误。原来他早做好了挨训的准备,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没有责骂他,而是让他介绍书上的内容。课后,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看书有看书的时间,学习有学习的时间,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时间里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数学课上,应该做的是什么?”“不用急着回答我,老师曾经说过有嘉必赏,有错必罚。你既然来认错,那就惩罚你一下,罚你写一篇读后感。”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读后感交了上来,在文章的最后写了一句:“老师,谢谢您的教诲!”
从此,小辉不仅改掉了上课偷偷看课外书的坏习惯,而且能够积极思考,发言可积极了。
我想,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令人尴尬的惩罚,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惩罚变得美丽,让教育也变得美丽起来呢?
国庆假期过后,学生上课时那饱满的热情少了很多,回答问题也没有上学期那么积极了。
在一节复习课上,我发现学生们的热情不高,懒洋洋的,怎样才能再激起他们的兴趣呢?我灵机一动,对了,那就让他们来一个查字典比赛吧!
“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一个查字典比赛,给这些生字注上拼音。谁最后一个完成,就请他参加下一组的查字典比赛。一个组的同学在查字典的时候,其他的几组就作为评委,看好谁在看旁边的同学。”
“……”(第一组同学开始查字典)
“王XX在看旁边的同学……。”(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评论第一组)
轮到第二组了“……”
(我注意到李XX同学根本就没有查,她在那里玩自己的手,似乎在想些什么。)
“李XX没有读……”第二组的刚查完,就已经有些同学在小声地议论了。
“在第二组里面,李XX没有查,咱们现在请她到第三组去和第三组一起查吧!”(我一说完,同学们都很有默契地指着李XX同学。这时的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活跃很多。)
“……”(第三组查的时候。瞧,同学多卖力啊)
在接下来的评比中,每个学生似乎都来了劲,“开小差和不认真”的同学和其他组的一起查字典,这样充满了爱的批评和惩罚,让我的课堂一下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不少,而那个受批评的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表现得也乖了许多。
我没有想过班里的孩子能成就多少位科学家,但是我想,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惩罚有了艺术和心灵的沟通也可以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