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作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周素萍
人们知道,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合理的设计就不能施工,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与此相似,对搞好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业设计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作业,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有助于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当前学生的作业情况不容乐观,机械、重复的识记练习还大量存在,反复地听、读、写、练,虽然能够识记大量的语文知识,但难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更难以孕育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具有艺术性,成为教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趣味性作业设计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然而有些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我们的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我们要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儿童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发挥其学习潜能。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作业形式设计上,要把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力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等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如在学习古诗《山行》过程中,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后,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把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深秋晚景图,图上有蓝天、白云、寒山、石径、火红的枫树林、寥寥几户人家,并且请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为了能把识字、记字变得生动有趣,根据小学生好动手爱动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生字时根据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设计谜面、歌谣、顺口溜等进行识记,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寓识字教学于愉快有趣的猜猜玩玩中,从而记住了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学生编出:火—盖是——“灭”字;两人坐在平地上是——“丛”字;一位王先生和一位白先生一起坐在石头上,请猜一个字——“碧”字。这样既避免了出力不讨好的重复和机械写字,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作潜能,真是一举多得。
二、开放性作业设计
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自主选择作业
同一层次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程度的自己较薄弱而需要强化训练的或自己喜欢的作业,可多可少。例如在总复习过程中,布置学生回家听写词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有选择地听写自己在平时作业中易错的词语,这样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能够享有受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又比如,我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搜集环境保护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2)写一份环保倡议书。这两项作业任选一题做,这样就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设计作业
自主设计作业即放开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权利限制,让学生根据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体验自己设计作业,以促进个体学习目标达成。这一举措主要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运用。如在预习新知识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已设计作业并解答,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比比谁的作业设计最科学、最新颖。比如:我在教学完《沙漠中的绿洲》时,问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你们还有哪些金点子?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各种喜爱的方式来表达。有的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有的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有的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还有的学生制作了广告宣传牌……这种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他们完成的主动性极高,且体现了“个性”,发展了“个性”,更有利于优秀生追求较高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语文能力。
3.自主完成想象作业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课外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形式的想象训练,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写出来。如在学习《三袋麦子》一文后,可设计《假如我有一袋麦子》的想象作业,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一员进行合理想象,大多数学生向小猴学习,把麦子种下了地,等着来年获得大丰收。但也有学生考虑得非常周到,留下小部分麦子吃,把大部分麦子种下地。这种凭借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诱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潜能。
三、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实践性作业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规律,结合教材实际,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把语文课和开放的课文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如学习了《小稻秧脱险记》后,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演一演课本剧,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分配好角色,比一比谁演得最入神,谁演得最入情。而且也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再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我在课堂上亲自演示乌鸦喝水的经过,并且让学生一起参与,让学生亲眼目睹随着石子的填满,瓶子里的水渐渐上升的过程,建议学生回家演示给爸爸、妈妈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轻松到位。
四、研究性作业的设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几乎都能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语文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缺乏阅读的兴趣。这时,如果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或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这种作业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引子”、“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使学习成为自主构建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地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课外去查阅有关南沙群岛的资料,有哪些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去查找资料,有的是以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有的是以详细的文字介绍给大家听,还有的是把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为孩子指明探究的方向,提供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这不正是学习语文的真谛所在吗?
在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富有色彩、充满情趣,让语文作业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做的作业,成为教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