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简单而不简约
发布时间:2013-05-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红菊

 

简单而不简约
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金亚玉
教之现象
学校举行一学期一次的教师课堂考核,老师们都很重视,尤其是语文老师忙得不亦乐乎!这儿找资料做课件,那儿想方设法寻找与课文有关的网页,还有的拉几个学生在办公室演起课本剧,以便课堂上精彩纷呈……看得我蠢蠢欲动,也想加入阵列,可一看办公室老师的愁眉苦脸,疲惫身影,再看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演员”,怎一个“苦”字了得!难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到了只有“作秀”、“花哨”才“精彩”的地步!我被怔住了!
现实中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内容挖掘之深奥,教学设计之花样百出,让人感到实在是境界太高,高不可攀!让人一次次地加深这样的印象: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为课文所累,一篇课文,几百字而已,却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东西,一会儿是思想内涵,一会儿是语言因素,一会儿是相关内容。分析来分析去,训练来训练去,扎实得何等了得!更有教学设计,谓之曰“巧妙”,其中的奥妙让人不得不长叹一声:语文教学啊,想说爱你不容易!
师之追求
千年以前,孔子游春,携弟子数人来到泗水河边,围坐畅谈水之品性。完毕,颜回弹琴,弟子们载歌载舞,兴尽而归,可一番为人之道却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弟子们的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枯燥的说理融入春游活动中,寓教于乐……
遥想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让弟子在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弟子在寻找过程中知道了珍惜现在,把握机会……
回看我们的田老师,他全心地对刘绍棠讲述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他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着做人的道理,播下文学的种子……
是他们为我们勾勒了简单而丰富,简约而丰满的教学情景图:在变幻无穷的生活中,在博大精深的自然怀抱里,在精彩纷呈的故事里,弟子的身心得到了浸润、涤荡、滋养……千年的历史成了现在的追求!放眼现在的学生少了春天在田野踏青、放风筝的冲动,少了夏天游泳、捉知了的“恩典”,少了秋天捡稻穗、逗青蛙、采野果的乐趣,少了冬天打雪仗、堆雪人的激情,好奇的心被枯燥的文字分析而冰封,智慧幼芽被“题海战术”而淹没,快乐生活被“安全”而压抑!我们怎能不追忆曾经呢?
我为这追求而激情澎湃,头脑里不断闪现着智慧的教育理念,有什么好的途径能够让追求成为现实?忽然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课堂,简单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不再为语文所累,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的课堂里感受丰富的世界,体验语文的魅力,展现生命的活力……
己之实践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语文教学方针,为我们语文教学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语文教学因追寻新课程本质而“简”,语文教学因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而“简”,语文教学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简”,语文教学因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而“简”。
于是,我放弃了所谓的“精彩”,放弃了为“精彩”而崇尚的不必要的形式。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研读教材。《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它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主要情节,记叙了普鲁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鲁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四段。教学时我分为三个板块:
一、词语对话
第一组:
迈进    惩罚    啄食    获救
      小心翼翼      烟火袅袅
           驱寒取暖     悬崖绝壁
      大发雷霆      烈日暴雨
第二组:火种    沉重    折磨    肝脏
第三组:奥林匹斯圣山      高加索山
太阳神阿波罗      主神宙斯
 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
学生初读课文后,检查他们自读情况,第一组词串检查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二组是有四个多音字组成的,让学生读准字音,明白字义;第三组是古希腊人名和地名,较长还有些拗口,让学生多读几遍帮助其读好课文提供一个平台,并让他们感受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和常人的区别。
二、 文本对话
指明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掌握情况,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默读课文,解决新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三、 作者对话.
文章按照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无火去太阳神阿波罗那盗火,结果受到主神宙斯的惩罚,最后在希腊大英雄赫刺克勤斯的帮助下获救了,这时,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怎么的神?
生谈自己的看法:生:(1)我认为普鲁米修斯是一位勇敢的神;
(2)我认为普鲁米修斯是一位善良的神;
(3)我认为普鲁米修斯是一位为民着想的神……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勇敢,英勇而善良的普罗米修斯,下节课我们在一起感受他那伟大的壮举。
回看我的课堂:①大胆取舍,构建板块:在教学本文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整合成三个板块:词语对话,领会神话故事的特点;文本对话,感受故事发展的顺序;作者对话,探索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板块教学,有机地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融入其中,收到了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②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在整堂课中问题设计弹性大,坡度明显,无论学习基础怎样,只要你走进词语,走进课文,读文解词,发表看法,参与课堂,就会得到老师的欣赏。③多了一些“语文”,少了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没有过度地文本开发,没有牵强附会地挖掘思想内涵,有的是学生联系生活积淀,个性化地表达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思维碰撞、激情高涨,享受到语文的简单与丰富,进一步积淀了美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养④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率:“简简单单学语文”,这里的“简简单单”不是没有品味,没有内涵,不是随随便便地降低语文学习的要求,而是在自然的状态中学习语文。课堂中把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本真的东西拿出来,让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地把语文最核心的东西学扎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活活泼泼,扎扎实实。
深之感悟
“倡简”语文教改的必然。语文教学并非复杂无度,语文课也并非难教难学,只要我们冲出“误区”,登临高处极目远望,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千年的简单,我们走过了辉煌!半世纪的复杂,我们走进了尴尬。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不过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教改就是一种“打枝”之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减轻重负,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归宿。
一、扎实实践——落实语文教学的“基本点”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只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语言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续编故事、演讲、讨论等语言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听与说,学习说与写。
擦亮文本语言的“亮点”。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之处,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等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捷径一条。在《雾凇》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赞美雾凇的语言比较单调时,我就没有急于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而是立即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结果他们的发言相当精彩,有的说“吉林雾凇,我爱你!你洁白晶莹、银光闪闪、美丽动人。”有的说“吉林雾凇,你的千姿百态让我看了忍不住现在就想去看一下”有的说“吉林雾凇你太神奇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这样积极地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岂不妙哉!
填补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之处,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那我们是否能引领学生遵其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操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感受生命,倾吐心情。《郑成功》“海上激战”中有这样的叙述:“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显然,这里的“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就是空白点,作者并没有作具体的描写。我便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做一回编剧,把敌人“惊恐万状”“乱作一团”的惨象编写下来。这样就升华了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
抓住文本语言的“撞击点”。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就是“撞击点”。撞击点最能拨响孩子们的心灵之弦,找得准,撞得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生发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对话。在《给予是快乐的》教学中,围绕“给予”的话题,我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你由主人公哥哥和保罗想到了你身边的谁?
生:有一个雨天,我家门前有个水坑,我便捡来几块碎砖铺在水洼里,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我觉得我和文中的哥哥、保罗一样,我很快乐。
生:上次,我和爸爸在电影院观看《哈利·波特》,这时有个小弟弟去了洗手间回来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着急,就请我帮一下忙,由于电影正十分的精彩,我便朝他一挥手,不理睬他,不巧被爸爸看见了,他非常严肃的批评了我,便领着小弟弟找座位。当时我还觉得受了委屈,现在和保罗一比,真惭愧啊!我以后一定要向他学习。
生:我觉得很多人都和保罗一样,具有一种奉献精神,像解放军叔叔、老师……
这不,既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又升华了他们的人文内涵,何乐而不为?
二、简约实效——突显语文教学的“展示点”
语文课可以不拘一格,语文课可以简简单单,语文课可以朴实无华。撩开语文的“面纱”,不就是“听、说、读、写、悟”吗?于永正老师说得更干脆:“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没有人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就这么简单的教,为什么不行?”
删繁就简,读好课文。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教学环节“复杂多样”,而学生却连短短的一篇文章也没读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掌声》中,“要找到具体描写掌声的有关句子,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还能让我们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很多东西,咱们再来好好读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次掌声分别是想告诉小英什么呢?”当学生找不准句子,说不准意思,我又给了他们许多“静静地读书,认真地思考”的时间,虽然整个课堂“有些冷清”,但是当我以十二分的耐心,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一次又一次地思考,最后一个比一个说得到位,真正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两次“掌声”的含义时,那我带领学生读好课文还是多余的吗?
突显个性,说清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拥有宽厚的“阅读期待”,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给足学生说的时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本独特的、多维的、深层次的理解。教学古诗《山行》,要求学生读诗自学,有一学生举手,有点胆怯地问:“‘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为什么用这个‘生’而不用‘深浅’的‘深’呢?”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个学生也举手说:“用‘深浅’的‘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这也是这首诗中我要提醒学生的一个难点,没想到学生先提出来了,我没有急于帮助学生解答,而是把问题反抛给学生。“是呀,诗中为什么用‘生’呢?”同学们各抒己见。王波说:“我觉得用‘深’,因为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诗中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申梦露反驳到。“我觉得用‘生活’的‘生’。因为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飘浮,好像有生命力一样,所以我觉得该用‘生活’的‘生’。”又有学生说:“‘有人家’才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气沉沉的样子。”“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着生机,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真可谓是秋天里的春天,应该用‘生活’的‘生’。”正是我的这种“不干涉”,不急于告之学生答案,营造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同学们才能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与作者的情感进行碰撞。
捕捉时机,写出心声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阅读应成为学生与文本、教师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自主的阅读课文,写下自己的理解,可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并获得亲自参与学习的积极体验。“读书随写”就是提升学生阅读层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教《雾凇》时,先指导学生读“雾凇的奇特景观”,然后让学生选用一些词语用一段文字描绘出一处雾景或雪景……这就是学生与课本进行心灵碰撞的激情,是学生亲自参与阅读实践之后的自我感悟和发现。
三、尊重需求——关注语文教学的“兴奋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成功的先导。课堂上尊重,鼓励学生,是教师的法宝,是最有效的润滑剂。因此,教师应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话语都能缩短师生间的差距,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空间与老师、同学产生心灵的碰撞,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特别是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尊重和鼓励,才能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教学《春联》,初读课文后我提出问题:“你们有哪些不懂得地方?”一学生说:“欣欣向荣是什么意思?”正当我想解释时,平时最调皮的张鹏辉同学举起了小手,我想:“难得他那么积极的回答问题,我要给个机会他。”出乎意外的,他讲的非常准确,可是自信心不强,声音很小。同学们都听不清楚,我马上竖起大拇指表扬他说:“张鹏辉讲得真好,解释的太棒了!能大声地再说一次吗?”只见他把身子站正,声音提高八度兴奋地回答。我带着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热烈的掌声让他感到了自己的成功。因此,整节课上,这顽皮的小家伙再也没有专注玩他书桌里的小玩意儿,而是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你看,一颗语文学习的幼苗不就植入了他的心田?
四、呼唤智慧——预知语文教学的“生长点”
魏星老师说:“‘语文倡简’的课堂就是要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为了学生的“轻松”,我们就必须不断磨练,自己首先深入钻研教材,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轻松”地以简单有效的方式走进课堂,也就是教师要设法从“深入”到“浅出”,使课堂充满“智慧”!
预设生动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我在上《月光启蒙》一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屏幕出示母子月光下在篱笆小院里想依偎的画面,放一首《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的歌,在荡气回肠的乐声中,深情地说:同学们,看到此时的场景,你有什么感想?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为文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预设学生的“已知”与 “未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解读学生,关注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只有掌握学生的知识点(已知),了解学生“困难点”(未知),才能切实找到学生的生长点。
预设“弹性区间”。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既要留有自主学习的时空、又要留有经历过程的时间。只有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精彩演绎。同时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郭沫若诗云“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写文章离不开积累,上课也离不开预设,只有课前充分的预设,才能向课堂预约精彩。这样简单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生机盎然。
“简单语文”是一首精巧的诗,“简单语文”更需要大智慧,需要我们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地拨动学生诗意的心弦,点燃学生理性的火花,升华学生语文的情怀,让他们在简单实在的语文学习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艺术大师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不就是简单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