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体验·内化·发展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王赛花
【摘要】:数学课堂应是学生喜欢的、适合学生特征并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
地方。所有适合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都应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推广。本文就“实践、体验”这一种适合学生、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阐述自己的思考。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爱玩。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实践 操作 体验 发展
俗话说:“适合的才是好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注重感知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可操作性,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便可以创造数学,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好动”的性格,把儿童组织到拼凑的小游戏中来。同时感到自己知识还不够,需要继续努力地学习。这样,才能将实践操作变成产生兴趣的动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学生动手是一种乐趣,动手过程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过让学生摆弄学具,比一比,量一量,强化了认识过程。
我让学生同桌分工合作,两人合做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倒米的方法,找出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并指导每个学生把下列过程操作一次,即先在纸筒的圆柱内装米,然后把其中的米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纸筒圆锥内,观察可以倒几次;再在纸筒圆锥内装米,接着把米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筒内,观察需几次才能将它装满。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两次实验。有的同学把一张硬纸卷成漏斗形,预防把米倒出,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有的同学先把圆柱体的面封口,挖一个小洞口,让米缓缓流出……这样,寓数学思维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之中,使学生既动手操作,活跃了思维,又掌握了知识。
又如:我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课前就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几组形状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纸片、剪刀等材料和工具。课上,让学生围绕“如何知道每个三角形用去多少硬纸板”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同学们积极性可高了,有的独立沉思;有的同桌商量,还有的四人小组内展开讨论,在交流中首先达成共识:要知道一个三角形用去多少硬纸板,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有了操作的方向,学生人人动手,画的画,剪的剪、拼的拼……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每位学生在充分操作后,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都争相要求操作演示给大家看。这种学习过程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但做中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做中解决了问题,而且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做中发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个圆柱形水池,用一根长6米的竹竿竖直地插入水池中,在竹竿与水面的交接处注上记号后取出,然后将竹竿倒过来,依照上述方法再做一次。如果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整个竹竿长度的1/6,那么,水池中水深多少米?”
学生在解这道题时,往往只注意一种情况,即只注意两次测量记号间不潮湿的情况,这时候水池的深度即为:(6-6×1/6)÷2=2.5(米),对于另一种情况两次测量记号间潮湿的情况却忽略了。为了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我用二只形状大小完全一致圆柱形容器,但圆柱形容器内放的水不同,让学生按照题目中的要求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测量,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还应该注意到中一种情况,即两次测量记号间潮湿了,这时我再让学生解答,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这个水池的水深还有另一种可能:(6+6×1/6)÷2=3.5(米)。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加深了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另外,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也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理解体积的意义,我鼓励学生亲自实验,亲自把石快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以理解“占空间”、“占空间的大小”;体积单位的建立,每一个体积单位我都鼓励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比一比;体积的初步计量,为了让学生理解“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看这个物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我先让学生用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图形,指出图形的体积,说出为什么?又让学生用同样多的棱长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每个同学拼摆的形状不一样,体积却不变?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图形的形状无关,关键是看这个物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课的最后,还专门设计了一道动手操作题:用学具盒中提供的学具搭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估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思考:怎样才能计算出它的准确体积。通过操作,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操作提供思维支柱,做中感悟。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而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把操作和思维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我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又如,我在教“退位减法”时,从操作入手,经历操作(小棒)——感悟(算理)——发现(算法)的过程。
1、让学生摆一摆、拿一拿,在直观操作中发现问题: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解决问题中发现:拆开一捆,即从十位退1合并再减。
3、通过几个题目的多次操作,使学生“拿中感悟”“不够减”,“拆”中感悟“退1作10”。
4、组织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交流。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到了一定的数量和程度,很自然地把小棒与竖式计算结合起来,理解了算理,概括出了算法,完成了由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在学习中,学生不仅对“退位减法”的算理、算法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初步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学习。
四、经历操作、表达、交流过程,做中体验。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没有言语不能有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并指导与帮助学生将内部语言表达成正确的口头语言。操作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中,鼓励学生表达操作的过程。再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这样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以9加几为例,当学生会用“凑十法”摆出9+2,也能口述出9+2的操作过程后,应继续提出:如果没有实物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说出:“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加1凑成10,10再加上1得11,从而概括出9加2的口算方法。并且在以后几个例题中,联想例1分层次进行操作,说口算方法、思考填空,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抽象概括出9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从而完成9加几的教学任务。
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人人动手,数出长方体棱的条数,而且要提示学生,怎样数既清楚又不致于重数或数漏,鼓励学生,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方法。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不但可以改变 “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并可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