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讯  概况  资料  成果  研究  资源  研讨  管理
账号: 密码:
欢迎光临韦国名教师工作室  
韦国名教师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13-04-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韦国

 

常州市武进区小学信息技术韦国名教师工作室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是新兴小学科,开设至今不过十来年时间,大部分教师是其他学科转岗并兼职,虽然近年来专业教师整体素质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进步较快,但由于各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较少,缺少研究的氛围,缺少教学改革的领头羊,已经成为制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成立工作室,可以带动一批有志于在小学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我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
一、工作室的定位和目标
本工作室是从现有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队伍吸引青年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成长共同体,也是教师培训与教科研延伸、补充的合作体。本工作室在武进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认真履行名教师工作室职责,以网络教研为主要载体,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主线,重点做好网站建设、培养教师、课题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疑难问题、示范辐射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作室团队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努力把工作室成员培养成“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充满灵性的教育智慧,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人格”的教师,使工作室成为培养全区优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基地。
工作室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和重点,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为工作主线,积极开展“能力为本、实践为主、需求为重”的个性化培养工作。经过三年努力,让本工作室成员能在五级梯队中有所提升,为他们成长提供快速通道,因人而异,量身订制,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争取培养造就两名以上在本区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逐步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深、创新能力强的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通过实施“名教师工作室”,优化学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成长,发挥名教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区小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教师培养
1.对拟招聘的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本工作室拟招录成员6-8名,采用个人申请——学校审核——组织考评——教育局备案的方式择优确定工作室成员。
工作室成员的条件如下:
1)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志于在本学科教学领域有所提升的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
2)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合作意识较强,甘于服务他人;不急功近利,能淡泊名利,脚踏实地。能从大局出发开展各类活动,勇挑重担。能协作,能服务,愿奉献。
3)教育理论较厚,善于教学研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念,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特点;专业技术较硬,勤于自我学习,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教学业绩比较优秀。
根据报名情况,通过报名对象所在的学校领导、同事等途径了解其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业绩、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我发展意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网上问题讨论等交流方式,了解其专业素养和培养潜能等。按有关程序报批,确定成员,并签订协议。
2.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目标
1)基础目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方面得到较快提高,能及时把握教改的前沿信息,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切实掌握教育研究的有效方法,努力提升教育过程的经验智慧,使其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骨干作用,能在全区信息技术教学中起积极示范作用。
2)发展目标。工作室成员在更高层次的课堂教学评优和教育研究中渐露头角。在市、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较大提高。在五级梯队优秀教师评选中再上一个台阶。
3)工作目标。根据工作室发展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创建工作室网站,放大和推广教育资源。工作室成员每人完成一定数量的公开教学或专题讲座,三年内6篇研究文章获奖或发表。
3.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每个成员必须制订个人三年成长计划,包括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等。每个成员必须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内容、时间、地点和措施等的落实。引领工作室成员认真学习中外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新课程理论与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正确把握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所倡导的理念及学习方式等,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提升工作室人员的理论素养,促使工作室人员向学习型教师发展。每人每年读一部教育专著,并撰写读后感,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每人每年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每人每学年上一节校际公开课,并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每人每年主持一次网络专题研讨活动,研讨热点、疑难问题,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学科教学论文(包括教学随笔或案例),每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三年内每人应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文章1篇以上,提升教研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三年内每人至少在区级获区级以上教研活动承担一次公开课或一次校际专题讲座,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2)引领工作室成员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的新方面,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性。自觉学习技术专业知识,增强工作室人员的技术能力,促使工作室人员向专业型教师发展。扎实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从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实施过程,有成果体现。每个成员必须制订小课题研究方案,做到有组织实施,有阶段小结,有结题报告,有成果推广。每学期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和布置工作。每月在网络上进行集体交流、研讨一次,如探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成员必须发言,并及时总结。定期邀请全体成员参加领衔人或成员所在学校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
3)加强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活动,了解本学科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现状,教育教学的动态和状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研讨、交流教学的经验,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组织和激励成员参加各类教学竞赛,鼓励成员和名师同台竞技,挑战自我,鼓励成员和名师学术对话,启发自我,增强工作室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教育智慧,促使工作室人员向创新型教师发展。
4)加强工作室管理,建立规范的工作室成员档案,记录培养过程。每年对工作室成员进行年度考核,检查通报各成员完成规定目标的情况,并把研究成果在工作室主页上公布、交流。
三、教育教学研究
1.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从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2.从事该项研究意义及目前所具备的优势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要跟上时代步伐,如何动态地根据课程纲要的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学有用的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工作室领衔人是常州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武进区名教师,曾主持十五省级课题、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均顺利结题。撰写的10多篇论文在《中国教育信息化》等杂志发表或获奖。应邀在武进区、常州市、镇江市等多地作专题讲座和培训10多场次。
3.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开发的研究
2)教学方法的研究
3)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
4.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
5.成果及辐射
工作室的教学、教研成果以论文、专著、研讨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专题讲座、现场指导、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向外辐射,示范、引领全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通过工作室主页的交流平台,公布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成果,定期在固定时段为教师解答或研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2)编辑文集。内容包括工作室活动记载,工作计划总结,成员撰写的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等。
3)对工作室成员的优质课、示范课进行录像,并刻录成光盘,分发到有关学校。
4)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或说课或教学案例设计等评比活动。
5)到成员所在学校开展教学观摩和教育科研指导活动。根据教育局安排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四、需要的保障、支持条件
构建工作室运作保障制度,加强工作室研究文化建设,优化工作室成员协作方式,形成领衔人——工作室成员——学校教研组三级研究结构,扩大工作室团队效应。
聘请技术专家、教学专家为工作室顾问。
五、工作室成员主要分工
工作人员约68人,根据工作室要求和成员的特长合理分工,分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组、技术保障组,相互配合,相互融合。
 
六、工作室规章制度
1.管理制度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
2)团结合作,相互关怀,共同发展。
3)保质、保量准时完成每项工作任务。
4)尊重知识、尊重成果;共同发布研究成果。
5)未尽事宜共同研究决定。
2.目标制度
1)每位成员每学期必须深入研读1本以上由工作室领衔人推荐的专著,学习有重要启发意义的研究论文不少于5篇,在网页上记录5篇随笔。
2)每人每学期参加不少于40课时的各类培训,其中常州市级以上专家培训讲座2次。领衔人每学期至少作1次教师培训讲座,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的指导下每人每学期承担一次校际级以上的公开教学或专题讲学。
3)领衔人和每位成员每年撰写2篇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文章,其中1篇获奖或发表。
4)每学期结束,工作室领衔人对工作室成员的学习与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并针对每位成员的实际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意见。
3.经费与奖励制度
1)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课程培训、课题研究、鉴定评价、外出学习、购买资料、成果奖励等方面。
2)根据目标制度的评价结果和当年研究实绩,评选“优秀个人奖”。
3)对当年评为五级梯队优秀老师颁发“专业新人奖”或“专业进步奖”
4)重大成果另行奖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