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阅读 一路欢
——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经验介绍
主讲人:王霞
兄弟学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语文课程的性质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能力。正因为这个原因,对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国对语文能力的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认识
一、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为“三情境四能力”这样一个层级结构。
三情境——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
为了获得文学体验而进行的阅读
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阅读
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为了获取信息,增广见闻,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这种类型的阅读活动。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科学小品文、议论性文字、新闻报道或图文材料等获取信息。
为了获取文学体验而进行的阅读:主要是对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语言的感受和体验、理解与评价的阅读活动。它关注学生对文本中文学性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或记人叙事性的散文等获取体验。
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为了获得的相关信息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阅读活动。可以通过阅读“旅游指南、使用说明书、天气预报、节目表、列车时刻表、时间表等使用性的文本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项阅读的文本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很少有体现。
四能力——第一是复述性理解,第二是解释性理解,第三是评价性理解,第四十创造性理解。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小学阶段,解释性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复述性理解能力是基础,评价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可以视作发展目标。
复述性理解就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复述的能力;解释性理解,即读者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读物的内容的能力;评价性理解,即读者对作品的是非、得失、美丑等的评价能力;创造性理解,即读者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合到创造中去。
通过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认识,首先我们觉得阅读应该是一种大阅读,它涉及到各种文体的阅读,各种图片资料的阅读,各类工具书、表格、手册等的阅读;其次,阅读能力是逐级提高的,它需要恰当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握规律,提高效率,改善思维方式,提升专业素养。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当下的语文课“教课文”还是一种常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的旁落。
三、专家的观点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忠豪教授语重心长地发出了“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的呼唤,提出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战略转变。
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作了题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讲话,对时下“重内容分析,轻语言实践”的阅读教学现状作了深刻的批评,并一再呼吁“要和阅读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本次研讨会和10月的教学观摩活动,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词: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根据目前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吃准目标”,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的行动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学校在转变教师阅读教学的观念和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一、抓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去年“把握年段特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研讨的基础上,我们在阅读教学的研讨活动中提出了两个关注:第一关注阅读教材中的语言形式;第二,关注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1、关注语言形式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从“内容分析”的泥沼中走出来,转向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正道,落脚点就在关注“语言形式”。
王尚文提出: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王崧舟的观点:其实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
针对这些观念的落实,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章,围绕这些专题展开教学的研讨。近年来,学习了吴忠豪教授的《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王尚文的《言语形式四题》、潘文彬(特级教师)《语文元素:语文的自身之魅》、钱正权《从学生“表达困惑”的视角指导阅读—改变阅读教学思路的建议》、常州市青语会的几篇关于“语言形式”“语言实践”等方面的三篇论文、《祁黄羊》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等。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研讨过程中认识到阅读教学中“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向关注语言的形式,做有心人,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直至文章的段落篇章,去反复推敲、潜心斟酌,设计符合学情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从中体会语言的奥妙,感受语言的温度,触摸语言的质感。
一次教研活动中杨文吉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充分体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学习第一小节。春联各种各样,请你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介绍各种各样的春联,接下来出示4幅春联,抓住春联中的关键词,说说每幅春联描绘的情景,最后交流自家的春联,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家的春联大多数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出,感悟文中用词用句的精准。
2、学习第二、三小节了解春联对仗的特点。先抓住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特点,补充“顶天—立地”、 “黄鹂—白鹭”等,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词类相当,再在第三小节中的“抑扬顿挫”一词的理解中讲到对仗的另外一个要求——平仄相对。教师简单介绍平仄,再通过春联的朗读,体会春联声律的美。
3、拿出四幅春联,进行上下联的匹配,并说说为什么?有关春联的常识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得到运用。
4、学习最后一小节,联系上文说说学习春联的好处,既理解了词语“开卷有益”,又总结了全文。
5、课堂拓展提升时,为了感悟语言文字的奥妙,还出示一副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要求学生能够课外查找一下这副对联的下联。整堂课意犹未尽,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让人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
典故:清代北京人个叫叫“天然居”的酒楼。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下联却苦索不得。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纪晓岚对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微笑颔首。后“天然居”以此为门联,遂声名大噪。
这一课教师把教学目标就定位在了解春联的知识,,感受春联的声律美和创作春联的技巧,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课后老师们围绕这一专题展开研讨时充分肯定了这点,从中也受到了启发。启发是什么呢?是充分利用课文。一个语文教师,每拿到一篇课文,不可被文字表面的好词好句迷住双眼,那是“享受”新阅读;也不要一头埋进课文内容深处,追求所谓把课文讲深讲透的境界。要知道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生活阅历,他们是不可能把内容理解得又深又透的。所谓利用课文,是要求语文教师从课文中寻找发现具有训练价值的内容,着眼于标点、语言、写法等细节,下细功夫设计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言语智慧。
如《王冕学画》、《海伦凯勒》等写人的文章,一般都要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的故事来表现人物形象。为了凸显人物特征,文章更着力于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和人物之间的对比,既是我们品读课文,感悟体验的方法,又是学生习作的视角,可以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另外,到了高年级的文章篇幅相对拉长,几个典型故事安排也是有详有略的,在教学时我们一再要求教师把握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并且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根据中心意思来进行详略安排的,也就是详写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更充分地表现人物形象。在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对高年级的老师提出了这些语言形式的关注点,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不仅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2、关注文体特点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语文好的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多读、多积累、勤实践的结果。事实上,阅读能力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教师掌握了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规律对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包括知识、方法和过程的多种意义结构的建构,而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多重意义的结构,是最有效地达到学会学习的途径,对学生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比如:对某一类课文的学习,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教学时如能注意 “上下贯通、前延后续”,与其他类型文章的教学“相互勾连”,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多重意义结构并且不断完善这种结构。最后使学生主动学习、生命成长成为可能。就是阅读课要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千万不能无论什么体裁的课文,无论什么主题,往往无视课文的特点,采用模式化的教法。
这学期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等著的《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组织教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2月的一组关于各种文体体裁课文的教学研究文章,从理念上获得新的认识。
校教研活动和片教研活动都紧紧围绕“把握文体基本特征,增强阅读教学能力”这一专题展开。
如在一次随堂听课活动中,教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蜗牛的奖杯》,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过分看重荣誉,不然荣誉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够强,对许多寓言的感悟不能达到透彻的水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深刻感悟哲理,而是让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辅之以哲理传授。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听课后我们一致觉得要抓住蜗牛前后形象的变化进行充分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进行哲理传授。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第三小节
1、抓住第三小节中“得意洋洋”一词,说说蜗牛得到冠军奖杯后是怎么做的?抓住文中有“唯恐”和“生怕”的两句话来感悟。
2、通过指导朗读,出示:这是一只( )的蜗牛。让学生交流自己感悟到的蜗牛的骄傲的形象。
(二)学习第四小节
1、抓住“天长日久”一次,感悟时间之长,说说此时的蜗牛变成什么样了?
2、让学生看一看蜗牛翅膀退化后的那幅图,联系蜗牛当飞行冠军时的样子,出示句子“这是一只( )的蜗牛。”让学生读一读,感悟蜗牛可怜的样子。
奖杯原来是荣誉和胜利的象征,可当奖杯成为蜗牛炫耀的资本后,它也就阻碍了蜗牛前进的脚步,成了它终身的负担。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到蜗牛的形象的时候,对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和体会语言中的奥妙,设计有效地语言实践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校教研活动中,我们的一位老师执教了冰心的散文《只捡儿童多处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去颐和园找春天时碰到了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景,表现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教学研讨时,根据文本特征,一致认为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抓住散文中作者的游览顺序展开教学,这样能使课堂教学“形散而神不散”;二是抓文中表现儿童多的句子,花儿开得旺的句子,品味文中的比喻句,学习写法,表情达意。三是,抓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如去年我自己执教了《开天辟地》一课。这是一个神话文本,上完课后我深切感受到神话教学要有自己的策略的,就这一课来说:(1)抓住“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是幅连环画面,安排教学环节,走进故事情节,感知它的神奇;(2)在故事情节中,抓住语言文字含英咀华,感悟盘古巍峨高大、伟大无私人物形象;(3)展开想象,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感受神话的神奇;(4)关注语言形式,学会表达,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神话的魅力。如:文中对仗句子的品读;如盘古的( )变成了( )的( )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神话的魅力。只有把握了文本的基本特征,才能把阅读课上成那种类型的课。
今天我们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童话、说明文、古诗词三种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旨在研究不同文体的体裁特点,帮助我们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文,正确地确定文本的教育价值。
二、抓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开学典礼校长经常围绕读书这一主题谆谆教诲,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好书
(2)在教师会议上周校长也对教师提出了读书的殷殷期望,希望教师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3)图书馆常年开放,学生定期借阅。每年添置和更换一批新书,低年级各班建立图书角,图书有学校配置和学生自带的形式解决。
(4)开展售书活动。
(5)开展读书节活动。
(6)开展寒暑假读书活动。每年寒暑假推荐学生阅读一本书籍,有的写读后感,有的开学后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有的班级进行图书漂流,低年级老师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
2、有效地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以往的阅读学生毫无目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毫无章法,为此,我们重新调整课外阅读的整体体系:低、中、高年级逐步达到:趣味性阅读、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把向学生推荐的书目进行分类,统筹安排。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低年级以注重童话、寓言、儿歌童谣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小知识等;中年级以童话、儿童小说、科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为主;高年级有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民间故事、名家名篇,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有代表性中长小说等文学作品。
我们就适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1)根据教学内容推荐阅读《课外拓展阅读》和其他相关书籍,如学到《三顾茅庐》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到《王冕学画》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学到《早》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和《呐喊》,学到《我和祖父的院子》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等。(2)对于高年级学生则推荐让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短篇小说、诗歌、名篇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等。(3)根据教材的推荐书目的要求推荐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如《伊索寓言》、《中华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等。推荐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让学生们从中汲取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展示课外阅读效果
小学生年纪小,意志力不强,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效果,享受进步、成功的喜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讲述。利用班队会举办读书汇报会、故事会等。这种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展览。在黑板报的一角设有“采花栏”展示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介绍读书方法。不定期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阅读欣赏活动。并把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你最欣赏的读书笔记、手抄报,你想给谁提建议,让学生在参展与参评中不断地得到进步!
(3)比赛。举办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把课外阅读一步步推向高潮。
(4)联系。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配合。我们常与家长沟通,商讨教育孩子的良策,形成家校合力。我们还特别在摘录本上设计一栏家长评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的表现做简要评述,保证学生在家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质量。
讲述、展示、比赛、联系的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课外阅读的情况,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又能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
4、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每学期期初指定推荐各年级背诵的篇目,各班利用早读课、校本课组织学生背诵,学校每月组织一次背诵检测。一到五年级利用《古诗文诵读》一书,六年级利用《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争取每位学生把这70首经典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人人背诵测试过关。设想要在六年级上学期把70首古诗默写过关,这是学校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除背诵外,学校还开展中秋诗词诵读会,为学生诵读古诗增加情趣。
5、低年级开展绘本阅读。我校申报了一个武进区级课题《以“绘本阅读”为载体,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平时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绘本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上学期开设了两节研究课,分别是《小猪变形记》和《愿望树》,通过活动,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绘本阅读的好处,今年我们购买了一些绘本图书,放在一二年级班级让学生阅读,由于经费有限,数量不足。我们设想把买来的书制成电子图书,这样指导学生阅读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以上是我们学校在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思考和行动,有些工作还刚刚踏上行走的道路,没有形成长效地管理机制,也没有形成习以为常的做法。漫漫阅读路,让我们一起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一路幸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