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评价的辩证性与现实性
教学目的:
1.认识评价的辩证性,合理地运用评价;
2.了解我国美术教学评价的实际状况;
3.知道重要的评价概念;
4.在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评价策略。
第一节 评价的辩证性与现实性
一.扬长避短谈评价
人与其他动物存在很多的差异,其中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人除了根据本能行动之外,还能够根据文化模式行动,并在这种行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人在行为之前具有构想性,能够理性地设立行为的目标,不仅如此,还能在行为之完成之后参照预先设定的目标思考完成的质量和效果,这就是所谓评价。评价针对的是行为的目标、内容、方式和结果等,通过对相关要素的调整,追求最好的行为质量和效果,以此不断提升行为的水准。
由目标开始,到评价为止,人类的教育行为由此形成了首尾相互照应的关系,组成了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相对完整的教学片段,由这些不同的教学片段进而构成了人的整体的教学行为。
教学评价自然涉及许多方面,而且评价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如果评价形成一种稳定的规范和方法,就形成了教育评价或考评制度。而教育考评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就初步建立了教育考评制度,隋唐出现的科举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考评制度。正因为如此,国外的一些研究教学评价的学者甚至认为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
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评价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至今教育评价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育或教学评价构成了课程和教学一个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都不能对之加以回避。
在一般的人的心目中,以往所谓评价,往往被视为作业评分和考试成绩,这无疑缩小了评价的内涵,降低了评价的功能。目前,我们不仅认识了评价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而且将评价当作教学手段之一,强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拓展阅读:评价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力图通过对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拓展阅读:对教学评价作用的认识
1.诊断作用:将预想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两者的一致或不一致来判断教学是成功还是不成功。2.强化作用:学生或教师经常及时地获得教学评价的信息,可以增强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产生一种巩固或改进教与学活动的驱动力。3.调节作用:通过教学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引发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反思,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4.教学功能:评价中的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例如面对考试,学生可以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状态,从而加大学习的强度,比平时的学习更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因而也更有效果。
教学评价既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教师的,对学生和对老师的作用并不一样。对学生的作用是:①甄别与选拔——为学生评定学业成绩的等级,使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继续升造,获得更高的发展机会;②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对教师的作用则是:获得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两个方面,评价也是如此。(图7-1)评价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评价结果好的学生会兴奋和得意,而评价结果不良的学生则会沮丧和示意。
图7-1 评价的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
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评价问题,尽可能避免其负面和消极的效果,而努力强化其正面和积极的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之“水”同样具有这样的或“载”或“覆”的作用,所以评价并非总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评价被不恰当地滥用时,或者在评价的意图不当时,很容易导致负面和消极的效果发生。例如,对甄别与选拔作用的过分重视会抑制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摧毁他们的自信心。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还在摧残学生的身心,消泯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生活的兴趣。
应该看到,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甄别和选拔长期以来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甚至是惟一的目的。在所谓的考试科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越是在高考中重要的科目,甄别和选拔的作用就越是突出。由于美术学科非高考科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其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几近于零,因此反倒可以将评价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二.美术教学评价在中小学的状况
在许多学生眼中高考被视为学习的终极目的的背景下,评价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甄别和选拔,而且显示为凡是与考试(高考)有关的学科都重视评价(甄别和选拔),与高考无关的学科则不重视评价(甄别与选拔)的逻辑推论的大前提。因为在中小学的课程中,美术学习与考试(高考)无关,所以美术学习不重视评价(甄别和选拔)是符合上述逻辑推论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长期现实状况是:
①学生的美术成绩,对他们的毕业、升学和就业影响甚微,或者说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许多学生和家长并不太在乎美术成绩,一般只要成绩及格即可。
②许多学校通常情况下都不进行美术考试,对学生的美术成绩只是一种直觉的给予。有的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强调一种“安抚”作用,要求让每个学生的美术成绩都达到及格的程度,而不管学生实际的学习态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
③除了美术高考或社会团体举行的等级考试,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并不注重教学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拓展阅读:在中小学美术课的成绩对学生影响甚微
当问及许多美术教师给不给学生不及格时,他们说一般不给,有少数说给。又问及如果不给学生及格,学校要不要求美术老师给他们补课并补考时,他们回答不要求。又问,不补考他们能正常升级和毕业吗?答曰:能。问答于此,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在美术教学中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尹少淳
我国的美术教学的评价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是非考试科目。既然在以往的认识中评价是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而美术教学中又几乎不存在甄别和选拔,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评价就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在评价的其他功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开发的情况下,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学美术教学不重视评价,自然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的事情。这在我们历次的美术教学大纲中也得到了反映。
拓展阅读:美术教学评价在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中的反映
教学评价在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中反映得不够充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没有对评价问题加以充分说明。依照我们对课程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完整性的认识,应该说1992年的《大纲》是不够完整的,所以,2000年对上述两个《大纲》进行修订时特意补充了“评价”这一部分内容。
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评价的认识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也清楚地体现在美术课程领域,2001年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均对“评价”问题作了相对充分的强调和说明。这表明美术教学评价问题正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美术教育界的重视,教学评价成了美术教师关心的课程与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除了态度上的变化之外,目前美术教师关心和探讨的是如何在美术课程与教学中进行评价,以期通过评价推进有效的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
(节选摘自: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