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基于学生立场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管理网站  
语文研究1组沙龙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5-12-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晓东

 

语文研究1组沙龙研讨活动记录表

课题名称
基于学生立场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
 
时间
2015年5月9日
地点
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研讨主题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总结上个月工作的方法、得失。
二、围绕“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展开讨论。
三、针对本学期的课题工作计划,安排工作,实施分工。
 
(可附页)
主持人:在这样的课堂中,单就朗读教学来说,至少存在以下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老师的讲讲问问上。因为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读不懂,要老师讲解才能懂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3.朗读的面窄。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朗读指导不到位。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5.朗读评价单一。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
聂霞:
一、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的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朗读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有助记忆、朗读促进领悟、朗读提高审美、朗读益于写作、朗读发展想象等。
张红菊: 
    写字是耗时耗力的事情,低年级学生手部肌肉容易疲劳,手和眼的动作还不够协调,难以较长时间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字写好是不容易的。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凡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故事激励”进行兴趣培养。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写字的喜爱。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欧阳询露宿碑旁,三天三夜,分析揣摩碑文;钟繇抱犊入山学书;岳飞在沙上练字……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让学生倍受鼓舞,是练字的生动教材。又如:为了引发学生爱写字、写好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可以根据字的各个部分编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懂得写字如做人,既要谦让,又要团结。
 
肖艳: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有人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与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息息相关。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于永正老师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当训练到学生拿到一篇陌生文章一下子就能较为顺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于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已经大有长进。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
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能让孩子明白,怎样说话才吸引人。在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中,多次担任评委的王淑敏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有一届比赛中一个项目是读笑话,同样一段笑话,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孩子读了大家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这就是读的语感有区别。说到底,可以考查孩子有没有抓住内容的重点,有没有彻底理解内容,并发现它的特别之处。
史云芳: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如开展最佳坐姿评比、最佳作业评选。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首先看到的是在写得好的字的右下方,我给学生们画的五角星,下面还常常有这样的评语:进步很快!好!真棒!当然作业中有明显的毛病也要写出来,我总是这样写:请注意第一笔摆放的位置!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等等。每次发到本子,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将自己的作业本与周围同学比较。经常听到学生们说:“我有 15 颗五角星啦!再得 5 颗我就能当上每周名星了。你有几颗了?”在这简洁的话语中,可以探寻到学生们追求向上的心声。
对于书写特别好的同学,适当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社会性的书法比赛活动,以利于进一步提高。
 
谢 青: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提高教师朗读素养。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陆 霞: 范读的重要性: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讲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边讲边示范,所以说,示范本身也是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学生纯真美好学校生活的终生代言符号。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
    王 静:范读要注意的问题:把握时机。教师可把握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范读可以全文范读,可以重点段落范读,可以关键词语范读。
李爱芳:创设朗读情境,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获得的体验,这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创设情境,以图片、影像创设情境,以音乐烘托情境,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以课本剧创设情境等。
潘阳燕: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①赏识评价力争针对性。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执教《掌声》一课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读得拖拉,此时,老师及时指出读时要干净利落,不要拖音。学生马上就知道该怎样处理。当学生初步把课文读通后,老师表扬了三位同学,请他们站起来,老师说这个同学读得快,说明他阅读速度很快;这个同学坐得正,坐得直,说明他读书认真,态度好;这个小朋友读得很准确。为这三个同学鼓掌。这样的读后评价,非常明确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一方面鼓励这几个孩子以后会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诉了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
    ②诱导评价力争形象化。
    好的评价应当是善于巧妙、机智的,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③引导评价力争丰富性。
    要想做到丰富,就得要与作品、作者、读者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对话。因为只有走进作者的心灵,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合二为一产生共鸣才能让自己的朗读情真意切。朗读的评价用语要与作者对话就是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依据对朗读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抓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作者对话,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特别是伟大的作家的心灵产生碰撞,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启发评价力争多角度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请同学进行读后评价,而往往听到的是“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等抽象的简单的评价,这除了平时课堂训练外,还有教师的及时诱导至关重要。
    ⑤主体评价力争多元化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主持人:
大家的见解富有创意,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整理、提炼,逐步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下阶段工作请注意以下几点:
1、密切关注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动态,自主学习相关通知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相关要求。  
2、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分年级组承担相关研究任务,不推诿。  
3、坚持理论学习,并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平时及时记下研究心得。4、我们把年级组教研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平时开课后及时上交教案(附上与课题组有关的评议)。
5、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请注明本课题——本文系省教研立项课题“基于学生立场构建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