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在“教学做合一”中写具体的思考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杨琴
内容摘要:目前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为了作文而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必须树立作文教学的整体观。教师应当把阅读、日常观察与片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教会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的一些基本方法。改革作文环节,优化教学程序
关键词:作文 具体 写作
一、农村小学作文“写具体”的优势和劣势
1、农村小学作文“写具体”的优势:农村孩子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农村天地广阔,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都是农村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步子的加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孩子亲眼目睹的事实,它同样是农村孩子写作的好材料;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电视、电脑的普及,农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越来越接近城市,农村孩子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这些都为农村孩子的写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智力背景。
2、农村小学作文“写具体”的劣势:第一,教改信息闭塞。虽然一部分教师想改,但对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形势认识不清,方向不明,不知如何下手,改革基本上处于盲目摸索状态。第二,师生素质不及城市。从教师来说,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从学生来说,农村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语言训练与城市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语言不规范,语病多,语言训练(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起步迟,严重影响了农村孩子的思维发展。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是通病。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
作文“要有具体的内容”,这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是这样的: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三、农村小学作文“写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1、多看多记,开拓作文源泉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为孩子提供了丰盈不竭的写作源泉。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开拓作文的源泉,引导他们在写农村生活中把作文写具体。
(1)指导观察,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结合农村的特点,指导学生现场观察,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写出农村特点。例如,状物写景方面:可从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写起;写人方面,可从家庭人员、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写起;记事方面,可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写起……以上素材都是学生亲眼目睹的事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一方面结合具体的观察活动,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观察日记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现场实地观察。如:观察各种景物、课间、课外活动,劳动场面、比赛场面等,抓住其中的各镜头写下来。
b、定期系统观察。如:观察蚕蛹什么时候破茧而出?什么时候第一次蜕皮?什么时候结茧?又如:观察某种花、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等,边观察边记录。
c、同一事物的多角度观察。例如,观察一个人可以从人物的外貌、性格、学习、劳动等方面观察。观察同一景物时,可抓住季节特点和观察不同角度,把最能反映景物特征的地方具体地写下来。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不仅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而且发展了求异思维。
(2)组织活动,获取反映农村新貌的材料。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农村孩子得天独厚的写作资源。我们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外出参观游览等,采用“访”、“看”、“听”的形式,引导学生熟悉生活、正确认识生活的内涵,并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学生就能从中采撷到无数的浪花,汲取到众多的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小中见大,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文章来。
(3)多看多记,通过课外阅读的途径来积累素材。如结合阅读教学、教材内容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并摘录课外阅读中的好词、佳句、片断,再按“写人”、“叙事”、“描景”、“状物”进行归纳合并。
宋代大词人苏轼曾说过:“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所积愈厚,所以就愈薄、愈有生机。可见“厚积”是为写作做准备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抓扎实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借助范文,掌握方法
在学生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呢?这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表现对象,让学生掌握写人、叙事、描写、状物等文章写具体的一般方法。
写人——人物形象描写具体化。
写人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如:“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李时珍夜宿古寺》)。作者通过对李时珍的动作——“接过”、“翻出”、“端详”、“扯下”、“放在”、“嚼嚼”;神态——“若有所悟”;语言——“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等具体描写,一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一心为民,对科学严谨认真的人物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再如:《詹天佑》一课中:“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作者通过对詹天佑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他要修好铁路的坚定意志和一心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
记事——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化。
记事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具体地写出来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作者按“无火——盗火——受罚——获救”的顺序把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的盗取天火的过程一层一层写了出来。而且每层还写出不同的景象:“无火”着重写了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盗火”通过写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动作,说明了他的勇敢机智;“受罚”通过对宙斯的言行及普罗米修斯受罚时周围环境的描写,让人们体会到了他所经受的残酷迫害和磨难;“获救”主要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甘愿受罚,无怨无悔的心理活动。这样写不仅条理清楚,而且具体生动,使人读了真实可信。
状物——事物的形态具体化。
状物的文章,包括描写静物、动物、植物等文章。教学这类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中,作者对柳树的描写:“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叶子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由于作者抓住柳树树干、树冠的大小,叶子、树枝的颜色、数量,树干和树枝的质地等进行描写,因而具体写出了这株柳树的巍峨高大和充满生命的伟力。
又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对胡夫金字塔的描写:“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各车皮。”作者在上面这段话里,主要通过“146米”、“40层”、“230万”、“2.5吨”、“60万”等具体数字,说明了胡夫金字塔的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以上主要指的是描写对象的角度,帮助学生如何掌握写具体的一般方法,此外,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帮助学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掌握写具体的方法。例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反面衬托这些表现手法。
三、整体设计,重点突破
目前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为了作文而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必须树立作文教学的整体观。教师应当把阅读、日常观察与片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教会学生把作文“写具体”的一些基本方法。阅读中主要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片断训练,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学习作者的写法,把观察的材料写具体。为了让学生学会把内容写具体,可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内容比较空洞的句子、段落和短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扩写训练。
写具体的训练可从扩句开始。例如:“清晨,我看见广场上人们在锻炼身体。”一句的扩写,可启发学生思考:(1)清晨的天气怎样?(2)什么样的人们?(3)开展哪些项目的活动?(4)各人锻炼时的姿势怎样等等,这样就把上面这句话表达具体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指导学生照样子写出少先队员、工人叔叔、阿姨走在马路上或骑在各种车上的情景。
当学生扩句训练的基本功过关后,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进入高年级后,可让学生扩写短文。
四、改革命题,有的放矢
作文命题脱离学生实际,是目前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出题,学生做”的那种命题形式,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因为这种命题把学生“框”的太死,常常使学生无话可说。因此,作文命题要有的放矢。命题内容必须是小学生所见、所闻的人和事,其原因首先不少学生往往有了较丰富的素材积累,但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教师提供了命题的范围,讲清作文的要求可以起到“一触即发”的作用,使学生内心的“积蓄”流畅的表达出来。其形式有:范围命题(即教师提出一个习作的范围,如“记假期中的一件事”,学生根据这个范围自由命题),选择题(即提供训练要求和范围相类似的一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情境题(即教师创设一定的情绪,如根据提供的材料扩写、改写、续写故事等)。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写出既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又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还有自由命题,可以使学生更自由地说话、叙事、抒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这和《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是一致的。
五、改革作文环节,优化教学程序
纵观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程序,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依样画葫芦式的习作——教师评改”的教学程序上,教学效率不高。
1、全程指导。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们知道:作文时,“有话写不出”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现在的作文指导,不少教师把命题后至动笔前的指导,当作作文指导的全部,这是一次性的指导,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除了集中地指导外,还应有写作前、中、后的分散指导,将作文指导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写作前,教师要作观察和积累素材的指导;在进入写作后,教师要行间巡视指导,及时掌握反馈信息,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学生初稿完成后,教师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作文进行朗读,重点导评。
2、全员批改。长期以来,在作文的批改问题上,传统的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方法和观念严重束缚着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使得教师想到批作文就头疼。如果变教师一人的批改,为师生的全员参与,共同批改,缩短作文到批改的时间,使信息反馈及时,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批改的方法可以对照范文或优秀习作,根据老师的指点进行自改;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照习作的要求自评互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的信息反馈,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自我检验的良好习惯,同时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教师的批改负担,可谓一举几得。
、全面评讲。上作文评讲课,要把读、写、改、评的重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的“导”要贯穿于整个讲评课的始终,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教给学生“如何写”的规律上。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各人自评等训练的有机结合,使他们真正成了讲评课的主人。而且在讲评的过程中,信息反馈多层次,是学生在讲评课上个个有动脑动手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作文分数的评定,要以鼓励为主,宜粗不宜细,宜高不宜低,以提高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为目的。发现评得好的,公布名单或另加分数,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习作兴趣。个别差的习作,教师在讲评后,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完善后再重新评定分数,真正做到作文评讲面向全体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