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组织学习肖川《语文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史建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这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人的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渴望汲取知识的阳光雨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阳光雨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张红菊: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吗?孟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连搬三次家,可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创设一方适合学生读书的天地,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能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建设一个书香的班级,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如在教室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栏目,在班级醒目位置张贴一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今天你阅读了吗;阅读让你精神起来……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暗示。其次要成立班级书香角,营造一个图书馆的氛围,专人管理,学生借还都要登记。整个班级就好象一个迷你图书馆,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每天午间开放图书角,学生争先恐后地去排队,有时还急切地催促管理员们,长期以往,班级中课外阅读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再次在家庭中可以开展“亲子共读”的活动,大力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周浩云: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有的学生良莠不分,不会选择,有的沉迷于音像作品,而对文学书籍兴趣不浓。“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十分重要。当他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时,教师要当好学生阅读的过滤器,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
高菊湘: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并非对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有效扩展,如果我们注意将二者加以协调与积极引导,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在课内学习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向课外扩展延伸、触类旁通,让学生闻到书香,嚼到书味,乐于遨游书海。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童话名作;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四大名著......这样,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聂霞: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他们有各自的爱好,有各自的需要,如果强求一致,必然形成学生的应付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即使完成阅读要求,也是走马观花,涉入不深。教师一旦放开手脚,“让他们如愿”,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喜欢神话传说的,就让他们读一读《西游记》、《封神榜》;比较欣赏科幻小说的,就鼓励他们阅读《哈里波特和魔法石》、《魔戒》。只要是健康有益的,就可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偏爱”。当然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特别喜欢《读者》这本杂志,觉得它对于启迪学生的心智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就更有阅读的必要。于是推荐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分享其中的美文。久而久之,许多孩子的阅读菜单中又多了这么一位受益终生的好朋友。
谢青:“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要有效阅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指示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有效方法。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若学生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拘方法地去茫茫课外阅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获也不得而知。比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的读读,有的则读完文章,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加以运用。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指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屈网息: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由此可见,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还有必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学生一起制定出在不同年段应该养成的一系列读书习惯要求,螺旋上升,坚持不懈,这样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在低段初步尝试阅读时,强调外显的读书习惯和态度:学会爱惜图书,不乱涂乱撕,学会包书皮,爱惜每一本书。对于中段的孩子来说,要开始关注读书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中段要求学生“能及时整理自己或班级、集体的书籍,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尝试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到了高段,对于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上的评价指向性应该有更明确的要求:“把有意义的阅读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兴趣浓厚。并有自己的读书特色,主动写读书笔记。”
李秋荻:当前很多老师按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字词句的勾画和背默抄写作为课外阅读的附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要在尊重学生个体的认知特点基础上,遵循文学的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指导方法的侧重点应不同。低中段的学生不宜讲授过于复杂的读书方法。而中年级要教给学生浏览文章的默读法、略读法,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运用圈点笔勾画、分门摘录等方法。让孩子在看书的时候,手里拿支笔,用直线、曲线、圈等不同的符号来划一划。如可以将认为优美的句子用直线划出,好的词语圈出,看不大懂、有疑问的用曲线,这都可以由自己来掌握。高段学生的心智有了一定的发展,则可教给他们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如跳读法、精读法、速读法等。可采用“圈点批注”、写心得体会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体会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在含义。对于篇幅长短不同、体裁不同的文章,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文笔优美的写景类文章,可放声赛读,感受文章美妙的意境和用词的精妙。鲁迅以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鲁迅的“跳读”法很适合阅读长篇文章,不但可以把精力放在对原著的整体理解或最重要的内容上,更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徐敏燕:阅读经典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往往会三分钟热度,最后不了了之。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把活动引向深入,我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1、读书交流会——展示的平台
有学者认为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用读书交流会来检阅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持久保持,还能深化阅读的效果。学生在阅读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解读经典,实现了自我与文本的对话。而交流则是完成对文本的再度理解和超越,甚至是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我们的读书交流会形式多样,有时是好书推荐、名著导读,有时是对同一本书的探讨,有时则是童话剧表演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思维越来越活跃,而且语言也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滋味。阅读的幸福感也在慢慢膨胀。
2、“灵通博士”讲台——锻炼的舞台
我们班每天有一位同学成为“灵通博士”,在每节课的前三分种,把他通过阅读报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或网络查询所搜集到的知识资料,讲给其他同学听。内容随意,只要求让别人听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语言流利。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化创造”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
3、活动与竞赛——习惯的桥梁
学生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评,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一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故事大王演讲赛”、“读书经验交流会”、“成语接龙”、“朗读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让他们的阅读激情得到激励和鼓舞,使经典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乐读”。
镇佩文:“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做学生阅读的陪读者。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很大的,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读书生活去影响学生”。只有我们自己在书的世界里享有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时候,才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只要办法得当,最敏感、最固执任性的学生,都能成为读书迷。
…………
主持人:纵观名师的教学生涯,哪一位“名师”的成功之路不是与“书香”相伴?窦桂梅老师几年来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字的文摘卡片,几年来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学后记;靳家彦老师以花甲之年学习研究,大胆实践,与时俱进,不甘人后,逐字逐句认真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仔细研读有关课改的书籍……我们教师不但要读经典性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要“蹲”下来和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阅读,和学生聊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