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王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继续学习课文,在体会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基础上品读“幻想”,进一步感悟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夹竹桃的韧性及带给作者的许多幻想,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夹竹桃》。这篇课文的作者,他被誉为“学界泰斗”,一齐喊出他的名字——季羡林,季老在文章的开头就表达了他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指名填空)“夹竹桃不是 ,也不是 ,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 。”(出示)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爱夹竹桃呢?
(设计意图:构建绿色语文课堂强调从学生立场出发,课堂中,我着眼学生阅读需求和阅读期望,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激活着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研读韧性
1.请大家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点出作者喜爱夹竹桃原因的一句话。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收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齐读)
看到“韧性”,(板书: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不屈不挠、顽强不屈、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坚持不懈、能屈能伸、百折不挠)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在文中做上记号,在右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3.交流。(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来谈谈你的体会。)
①“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又长出一嘟噜。”
A、我从“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读出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它不张扬。(他能抓住了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指名读)
B、我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夹竹桃非常地坚强,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花开接连不断,很有韧性。(红字出示两个“又”)
C、小结:夹竹桃似乎永远都开不完(指名读)。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前一课描写广玉兰的一个词,此时用在夹竹桃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你知道是哪个词吗?(板书: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用来赞美广玉兰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而用在夹竹桃身上,也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那旺盛的生命力。
(过渡:)夹竹桃就是这样的默默无闻而又生生不息,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齐读)还有哪里体现了夹竹桃的韧性呢?
②“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A、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夹竹桃很有韧性,因为它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始终盛开着,生命力极其顽强。
B、夹竹桃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一如既往地开放着,没有特别“茂盛”,也没有特别特别“衰败”的时候,一年三季都充满生机。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C、这句话中的“无日不”是什么意思?(没有一天不,也就是每日都)那这里为什么不用“每日都”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话,反复地比较一下:
出示两句话比较:
………………………………无日不……
………………………………每日都……
因为“无日不迎风吐艳”是双重否定句,更加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D、说得很好,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E、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出示想像说话)
(1)在和煦的春风里,________________,夹竹桃 ______________ ;
(2)在盛夏的暴雨里,________________,夹竹桃 __________ ___ ;
(3)在深秋的清冷里,________________,夹竹桃 _____ ___ 。
C、请同学们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想象说话!
F、小结:是啊,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夹竹桃都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迎风开放,这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此时此刻,如果你再来读读这一句话,你是否能读得更好呢?(指名读)(板书:始终如一)
③“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夹竹桃很有韧性,因为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每天都陪着院子里的这些花开放,它开花的时间很长。
师:是的,花开三季,花期之长,(板书)这是其它季节性的花所不能比的,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还有其他同学对这句话有补充的吗?)
B、这又是一句双重否定句,意思是(指名回答)夹竹桃开花的时间之长,生命力之顽强。
C、说得很好。那它到底奉陪着哪些花开放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3小节,完成填空。
“春天,夹竹桃奉陪着 开放;夏天,夹竹桃奉陪着 开放;秋天,夹竹桃奉陪着 开放。
D、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你看院子里的这些花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呢?(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这些花多么美啊!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小节,你发现了什么?这一百多个字,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夹竹桃,这一小节放在这是不是多余的呢?(我觉得没有,作者是把院子里的这些花和夹竹桃作对比,更衬托出夹竹桃开花的时间很长,生命力顽强,很有韧性!)
E、说得很对,院子里的那些花都是季节性的花,开了一季就败了,而夹竹桃却是一年三季都奉陪着之些季节性的花。这就是它的韧性。
F、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吗?正因为夹竹桃有着可贵的韧性,所以作者要在文章开头情不自禁地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板书:可贵的)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经历、体验和当下的发展状态是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构建绿色语文课堂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三、研读幻想。
过渡:然而,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因为它还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板书:幻想)
1.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5自然段,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师配乐朗读)
2.请大家把眼睛睁开,你知道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吗?(因为月光下的夹竹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景迷离,景色很美,所以……;还因为月光下的夹竹桃……,如果你站在它下面,花影模糊,但是却有浓烈的香气向你袭来,令人陶醉。)
3.文中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哪些事物?(板书:地图 荇藻 墨竹)
你最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练读,再指名配乐读)
4.是啊,月光朦胧,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香气袭人,此时月光下的夹竹桃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呢?请你拿出学习单,展开想象,也来写一段话。
(出示写话训练)
我幻想它是 , 。
。
(我幻想它是蝴蝶,它居然蝴蝶了。它一会儿飞到这,一会儿飞到那,尽情地吮吸着花朵的芳香。)
(我幻想它是小溪,我的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条小溪。偶尔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在水中尽情嬉戏着的鱼儿。)
(我幻想它是一位身姿优美的少女,我就真能看到一位少女,借着朦胧的月光,她轻轻地转动着长裙,让人如痴如醉。)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让他们在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小结升华
1.大家说得都很精彩,的确,月光下的夹竹桃能引起我们太多太多美妙的幻想。我们通过阅读能和作者一样悟到了它拥有可贵的韧性,通过幻想和作者一起感受到了它的美丽。怪不得作者要文章开头就情不自禁地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板书:美妙的)
2.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不让我感动的东西我是绝对不会写的。”夹竹桃感动了季老先生,而季老先生也感动了全国人民。2006年,季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一起看一看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出示:(指名读)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如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3.同学们,季老为大家所敬仰,不仅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读书写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偷偷地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从年轻的红衣少年写到白发先生,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4.听了老师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季老会如此喜爱夹竹桃了吗?(夹竹桃身上有季老的影子。季老和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
5.是啊,大家说得都很对,我们从季羡林的身上看到了夹竹桃的影子,又从夹竹桃的身上感悟到了季羡林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和他的人生志向。同学们,像这篇文章一样作者通过一种事物的品格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作方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6.正是因为夹竹桃身上有着可贵的韧性,所以才会引起季羡林老先生许多的幻想,也使他爱上了夹竹桃。
(设计意图:在教学,我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与文本人物体验的对碰中走近夹竹桃,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不觉间沉浸在语文学习的状态中。)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仙人掌、松树、梅花等植物也有着可贵的韧性,请你仿照作者对比的写法赞美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使之更生动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可贵的韧性:生生不息始终如一 花期之长
19. 夹竹桃 托物言志
季羡林 美妙的幻想:地图 荇藻 墨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