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 (第二课时)
奔牛实小:王飞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灰椋鸟长什么样儿?
是呀,这黑乎乎的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呢?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景象?
过渡: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亲眼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板书:鸟儿归林)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灰椋鸟一开始是怎样归林的?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刺槐林”(出示)
A、指名读,你抓住那些词理解灰椋鸟一开始是如何归林的?(盘旋、陆续、投入)
B、重点理解“投入”这个词:与“飞入”进行比较,从“投入”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投入母亲的怀抱,让学生感受到这树林是鸟的家园)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它们的叫声”(出示)
这里的“大部队”指什么?“大部队”让你想到什么?你一定知道这里为什么用双引号了?
指名读
(3)我们看到灰椋鸟大都是整群整群——(出示)学生跟读。
从哪些词语看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呢?仔细读这句话画出有关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A“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数百米到底有多长呢?一百米的跑道有多长大家心里有数,数百米就有几个这样长。)巨大的椭圆形多大呢?
B你还从哪些词语中看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呢?(“一批一批”和前面的“一小群一小群”比较,看出灰椋鸟的多,“浩浩荡荡”看出灰椋鸟回来时的气势庞大,归林的灰椋鸟几乎布满了真个天空,排空而至。)
C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播放灰椋鸟归林时录像)
D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谁能来读出这种壮观的场面?指名读。
我们能不能连起来起来读出场面的壮观呢?齐读(出示)(板书:壮观)
(设计意图:“绿色课堂”是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顺生命之自然是其根本。绿色课堂力求营造一种本真、和谐的环境,让人、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绿色课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由开放的精神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统一,学生不再被强迫着接受某种观念,而是在众多的环境刺激中进行自我选择,并自觉进行认知体验、理解。所以对于理解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再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来感悟场面的壮观,学生可以自由交流、自由讨论,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灰椋鸟归林时的电视录像,学生叹为观止!)
2过渡: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我们还听到什么?引读:先回来的鸟--(出示)
A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指名说。
如果你是先回来的鸟,你会学着灰椋鸟呼唤一下同伴或儿女吗?如果你是他的同伴会怎样应和?(同桌练习说、交流)
B眼前的一切让你觉得怎样?(很幸福、温馨、和谐)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谁来读,齐读。
C我已经感觉到同学们融入这一个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这里就是灰椋鸟快乐、温馨的家园。
(设计意图: 绿色课堂中的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就让学生走到灰椋鸟的世界中,把自己当成是一只归林的鸟儿,向同伴倾诉一天的见闻和收获;然后又让同桌练习先回来的鸟呼唤未归的同伴或儿女,后到的鸟如何应和。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真正感悟到了这种场面的温馨和幸福。)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自由读第5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讨论交流:谁愿意把学习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1)你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出示:“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A灰椋鸟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美啊!灰椋鸟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美呢?(那是由于晚霞的映照缘故。)
灰椋鸟不仅羽毛全变成金红的了,还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作者刚开始觉得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此时作者已经深深爱上了灰椋鸟,所以灰椋鸟在她的眼中成了翩翩起舞的少女。)你说的真好,你也一定能把这句读好。
B当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热闹的情景后,也喜欢上了灰椋鸟。作者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灰椋鸟说成是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我们现在就在欣赏他们的美妙舞姿。让我们也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2)你还喜欢哪个句子?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是一种怎样声音呢?你从这句读出了什么?(鸟儿们在欢快的鸣叫着)
B是啊,整个林子栖息着那么多鸟在欢叫,真像一个天然的俱乐部。什么叫“俱乐部”?
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做些什么?
这里把什么称为俱乐部?(刺槐林和竹林)
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呢?(鸟儿在这里幸福的生活,欢快的唱歌跳舞。)
鸟儿叫得这么欢,这儿的确成了天然的俱乐部,成了鸟的乐园。喜欢这一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C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也变成一只灰椋鸟来到了林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D如果说前面是壮观的归林图,那这幅就是喧闹的——闹林图(板书:百鸟争鸣热闹)
E作者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感染了,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你会欢呼些什么?交流。
(3) 是呀,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拿起书一起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喧闹热烈的气势。
(设计意图:站在教育教学的视角,学生立场即儿童立场,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学生已有的经历、体验和当下的发展状态是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促成其综合整体与长程的发展的基础。我们理解的学生立场是指是指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还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观察视角、发展需求和发展期望。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写鸟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来谈自己的感受,说得很有理,也在理。这一自然段其实大多数是学生自己学的,老师只是从旁稍加点拨。)
四、感情深化
过渡:作者看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林中嬉戏的喧闹的场面后,想到了什么?指名读最后一节
1、交流最后一句是什么句?为什么不用陈述句?读出强烈的感情。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
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由衷的感谢,以及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一行为感到无比的欣慰。是呀,鸟是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
2、作者徐秀娟有一颗爱鸟、护鸟的心。1987年9月16日,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为了寻找救护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漆黑的夜里,在茫茫的滩涂上苦苦寻找,不慎陷入了沼泽地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为了歌颂她,怀念她,艺术家为她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flash歌曲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小结:徐秀娟走了吗?不!她已经化为一只洁白的丹顶鹤飞回来了,落在那片美丽的故土上,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
(出示,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徐秀娟
4、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爱护鸟类吧!
五、布置作业:
1、摘抄4、5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并背诵;
2、设计一条爱鸟、护鸟的公益用语。
3、阅读巴金的《鸟的天堂》
板书:
鸟儿归林 壮观
灰椋鸟
百鸟争鸣 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