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段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发布时间:2023-12-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许小宇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许小宇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相关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帮助他们提高认知世界的能力以及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及相关数据分析可知,现阶段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仍存有诸多问题,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导致教学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会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及一些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策略

  思辨能力是对思考辨析能力的总称,是一个人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这也是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能力。学生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便是思辨能力——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进行培训的能力。已经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开始学会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社会事件展开多角度研讨,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思辨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并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认真思考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为日后适应社会生活奠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可缺少的便是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重点培养,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认知能力还未成熟,是非观念还不强烈。这导致他们在与外界进行交际时,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对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导向可以极大的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独立人格已经开始渐渐形成,每个同学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也正在确立。教师就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判断力和思辨能力,为学生在日后形成独立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正是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极其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并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段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举措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找到思维的空缺之处。小学生在分析事物时多只观察表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时,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多思考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读懂彼此的心》这一课程中,课本中有关于父母对孩子展开批评的插图。教师可以从此图切入,询问学生是否记得父母批评自己的情形,当时自身作何感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父母当时很凶,一点也不爱自己。在这种时刻,教师不用直接点评学生的认知,而应该让同学们回想自己为何会受到父母的批评,自己是否犯了错。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使同学们明白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爱自己的,哪怕是批评也是因为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对于一些与父母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各教师应当引导他们尝试转变自己的想法,缓和与父母的关系。

(二)找寻矛盾点,认真开导学生[2]

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要做的便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比如,在开展“我们是班级的小主人”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询问学生:如果自己与好朋友产生了矛盾,你以后还会和他/她玩耍吗?或者是如果自己发现朋友存在很大的缺点时,你愿意继续和他/她做朋友吗?这种贴合实际生活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并及时鼓励那些合适的应对方法,并引导那些言论过激的学生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坚持一个基调,即友情很珍贵,不能轻易抛弃。教师可将这一基调提供给大家讨论,以使得他们对于友情有更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向同学们讲述中外著名的有关友情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关于友情的正确认知。

善用社会资源,创建思辨问题

涉及思辨活动的问题应当具有探讨价值,这样学生们才有兴趣去深入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思辨活动。教师应当关注社会事件,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且在学生认知范畴之内的事件,并对此进行二次创建,设计一些符合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社会事件进行提问,帮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此外,国际视野也是新课标中的一项要求,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能够做到立足中国,观察世界。教师同样可以用思辨活动完成这一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就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于我国领土和领海的觊觎和窃取行径对学生展开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一国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各国之间应当彼此尊重,睦邻友好,共促发展。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 多元魅力》这一节,为同学们介绍了世界多国的特色文化和风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种差异的产生原因,并深入探究这种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益处及所引发的冲突和战争等。通过这个过程的开展,学生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何为“文化多样性”,并了解到应当如何尊重他国文化,做到求同存异,共促世界文化的发展。在不断的培养熏陶之下,小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在择取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时,应当尽可能地挑选那些时代性很强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国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认识到今昔变迁的快速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探究中国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比如,在以往,一次性餐具因其成本之低而在食品行业被广泛使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今,高质量发展模式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一次性餐具使用数量大幅减少。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频次,并像向大家抛出问题: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认真思索隐藏在这一项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入生活事例,在生活化场景中锻炼思辨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身所具备的认知能力较弱,这导致他们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时,无法深刻理解其中的知识,同时也难以从案例中获得较大的收获,只是将案例当作故事来听[3]。教师如果只是用知识和教材案例展开教学,必然会因为其空洞无味而影响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教师应当择取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二次创作,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从中获得领悟,知晓何为规则。教师可以创设这一场景:阿强带着5元钱去超市买零食吃,收银员在结账时误将一张10元钱夹在了找给阿强的零钱里。阿强发现之后,一直犹豫要不要把这10元钱还回去。教师们可以将这一案例讲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应不应该归还10元钱。学生们对于此事的观点大多是应该归还,但可能会有一些同学持相反意见。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树立起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能顺利开展自己的事务。教师在进行最后总结时应该再次对同学们进行教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将规则意识烙印在心中,做事三思而行,认真思考自己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是否遵守了社会规则。每个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不论面对什么,都应该将规则意识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思辨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教师还应当利用课下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思辨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辨证的课堂学习才更加有趣,更能使他们沉浸于其中,并在其中收获到自己所未曾学到的知识,培养起自己的思辨性思维,并确立正确的三观。此外,教师也应该意识到,现今的思辨能力培育方式必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教师们应当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培养,而应该因材施教。教师也应当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坚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妙妙.试析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J]. 新课程,

2021.(12):2.

[2]周志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探讨[J].学周刊2022.(07):1.

[3]蔡妙妙.试析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J].新课程,2021.(12):2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58号 电话:0519-83211439 83211214 83217635 邮箱:czbnsyxx@163.com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9号